上海市就业服务专家志愿团郭涵芳,整合资源服务职场青年就业

发布时间:2020-09-29
  在上海市就业服务专家志愿团成员群内,专家成员郭涵芳常常分享求职者的简历,说明咨询者的求职意向与个人亮点,推荐给群内专家,为求职者拓宽职业资源。不少咨询者在各位专家们的资源助力下与岗位“配对”成功。在郭涵芳看来,资源盘活、助力就业既是她身为上海市就业服务专家志愿团成员的责任,也是投身公益的义务。
 
  加入上海市就业服务专家志愿团
  坚持每月参与志愿服务
 
  方方国际教育工作室创始人、上海方朋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海燕博客理事、声音部落会长、2005年上海市首届“十佳职场医生”……郭涵芳工作24年来,有着不少服务与公益志愿的“斜杠身份”。在投身公益的过程中,参与公共就业服务是一项“头等事”。2016年,郭涵芳成为上海市就业服务专家志愿团首批成员后,几乎每个月都会报名参与静安区“乐业上海”系列活动,通过志愿咨询服务帮助求职者。
 
  从聆听到指导再到资源引荐,郭涵芳在志愿服务现场协助更多职场有困惑的青年发掘个人机会。“郭老师,现在我在职业空档期,都过去好几个月了,一直找不到新的工作,实在心慌。”在静安区就业促进中心主办的招聘活动上,一位35岁的咨询者拿着自己的简历找到郭涵芳,希望寻求解决方案。“近年来不少咨询者其实有着非常扎实的工作背景,但也会深陷入职业困惑当中。这位咨询者正是其中一位。”郭涵芳与她沟通时了解到,此咨询者上一份工作是某奢侈品企业的市场部总监。因家庭缘故辞职后,她希望再回到岗位时却出现了职场空窗断层。空窗时间一久,求职者心理压力逐渐增大,焦虑感会逐渐提升。在郭涵芳看来,对此类咨询者,专家们最需要给到的是鼓励,帮助求职者获得空窗期的心理支持。通过沟通,咨询者倾诉了她的职业背景与当下的困惑。郭涵芳在交流中以鼓励为主,在提振咨询者信心的同时,提出了简历优化建议,并鼓励她跨越行业,找到适合自己的机会。“几个月后的一天,我收到她发来的微信,说她特别开心,又在招聘会上看到我了。”郭涵芳说,这时她已经有了身份转变。在咨询过后,她提起精神,冷静分析,找到了职场“转舵”方向,最终成功进入一家医疗企业就职。如今已由招聘会上的求职者、咨询者“转型”成为一名招聘官。这份职场指导的经历也让她在职场生涯中重新启航。
 
  成为上海市首届“十佳职场医生”
  因工作经历与职业辅导结缘
 
  郭涵芳的微信中,百余位好友是来自“乐业上海”就业活动上的咨询者。在咨询者眼中,郭涵芳更像他们职场的“把脉人”。“其实我并非心理学、管理学专业出身,是因职业发展过程中常与青年人接触、交流,发现了他们的诉求与困惑,久而久之通过职业指导的形式,帮助到了很多求职者。”
 
  说起自身的职业经历,郭涵芳将回忆拉回1996年的初夏。从复旦大学生物化学系毕业的郭涵芳在体验过一次求职经历后,决定选择一个更富有挑战的机会。于是经过考量,她加入了复星集团下第一个产业公司——复星医药,并从事最具挑战的销售岗位。在职场奋斗的4年时间内,郭涵芳个人能力得到了飞速提升。期望迎接更多挑战和职场飞跃的郭涵芳在2000年辞职,投身国际非营利组织,从事国际大学生实习交流,当时在工作高峰期时,郭涵芳每天会查看、筛选400余份国内外申请者的简历,并通过面谈甄选适合参与跨国见习的候选人。在国际组织工作的过程中,郭涵芳需要经常与国内外大学生面试、交流、组织文化交流活动,感受到青年人群的职业发展困惑,于是常常通过互动、指导的形式引导青年人更理性、更高质量地就业。
 
  2005年,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首次面向全社会启动“十佳职场医生”招募与评选。在报纸上看到招募信息的郭涵芳感到自己经历十分契合,便提交了报名信息。让她没想到的是,基于对青年人职场的指点经验与个人观察。她在案例解读与演讲分享过程中脱颖而出,成为本市“十佳职场医生”。自此,郭涵芳与职业指导结下了缘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常常参与就业、创业辅导,并在2016年正式加入上海市就业服务专家志愿团,提供就业指导志愿服务。郭涵芳也曾作为导师,带领职业指导师们冲刺过第八届职业指导师大赛决赛。
 
  如今的她已接触了千余位对职业发展有困惑的咨询者。每个人遇到的职业发展问题并不完全相同,但在郭涵芳看来,解决求职问题的根源往往是寻找到“精神动力”。郭涵芳观察到,不少咨询者因求职屡屡受挫,难免会出现不愿改变、不愿接受批评的心理状态。咨询者小王在与郭涵芳沟通过程中,一方面表达出强烈的就业诉求,另一方面却对改变的建议表现出抗拒。“经过多次沟通后,我们根据他的个人情况推荐他接触一些公益组织的岗位机会。”郭涵芳介绍说,大多数公益组织的工作内容是提供志愿服务。在咨询者参与“助人”的过程中,往往自身会得到成就感与满足感。加之当下不少公益组织有招聘需求,不少启航青年通过这样的方式,落实了个人的职业机会的同时,找到了个人价值。咨询者小王正是其中一位。通过郭涵芳引荐,小王在参与了几次公益服务后,逐渐打开了心结,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调整自我求职状态,最终成功在一家公益机构就职。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不少专家们常常会看到父母陪同孩子求职、咨询的情况。其中,大多数是长期未就业的青年人。“父母长期给予孩子生活支持。不少未就业的年轻人缺乏独立生活经验,更缺乏生存驱动力,久而久之便丧失了求职动力。”在郭涵芳看来,父母给予的丰厚物质条件让不少青年生存驱动,逐渐处于“低欲望状态”。指导专家们更需要给予辅助,通过同情心、同理心,进一步感知到咨询者的兴趣爱好,通过兴趣驱动的形式找到他们的职场兴趣点。在与青年人群的长期交流中,郭涵芳通常会把青年人职业发展成长建议以社情民意的形式有效反馈,也会探索发起学校层面的就业指导项目,促进政策服务和学校教育层面对青年人就业的帮助。
 
  融合资源联动校园
  跨前一步丰富校园人职业经验
 
  职业生涯话题并非是成年人的专属。随着当下职业困惑“低龄化”的现象,职业教育“年轻化”的需求也越发突出。近年来,郭涵芳也将就业服务以同伴教育的形式推广进中小学。“2019年我们组织了二十余场青少年励志讲座,让上海优秀大学生到中学,分享自己的经历,优秀中学生到小学,以自我故事感知学生。”近年来,郭涵芳常与本市高校通过课程联动、资源互动的形式,拓宽在校学生的发展路径与提升空间。
 
  她也观察到,高校不少专业的学生在读书期间所学的内容与实际操作过程会出现脱节的情况。在校园人成为职场人的过程中,应届生能力脱节成为岗位供需双方均会遇到的问题。“如今我在尝试将企业资源融入大学,开设课程或者通过线上线下体验的形式,带动青年学生了解工作具体内容,实际动手体验岗位。”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郭涵芳曾分享过她从事公益服务的愿景:“很多人觉得自己仅仅是一个无名之人,不可能发挥出什么价值,但是一个人要先付出帮助社会进步的行动,才能真正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持续鼓励更多人为了帮助社会变好行动起来,这就是我未来最想实现的梦想。”
 
(来源:乐业周刊第111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