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里的“他”

发布时间:2021-09-10

  “他”像是一枚尽忠职守的时针,每天滴答滴答地走着,日出日落、春去秋来,在分秒之间坚守岗位、贡献力量,在“我为群众办实事”的过程中迸发出为人社事业奋斗的满腔热情。

  8:00 水泥船里的“一缕暖阳”

  从1990年到2021年,张老师在社保一干就是三十多年,见证了社保经办信息系统“从无到有”,经历了政风行风建设不断“升级强化”,他仿佛是一本社保历史教科书,向我们讲述着温暖且美好的故事。

  2005年,中央提出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市社保中心积极响应,开展了“沉下去、走一走、看一看”主题活动,张老师全程参与了实地调研、群众走访活动。期间,有一名城镇失业人员“老易”,早已过了法定退休年龄,由于未与单位办理转正手续和签订劳动合同,临时工身份的他一直无法认定92年前连续工龄,因此也办不了退休手续。年迈的夫妻俩带着5岁的孙女住在一艘破旧不堪的水泥船里,平时靠打零工来维持生计。冬日寒风刺骨,小孙女冻得瑟瑟发抖,也刺痛了他和社保同事们的心。

  他和同事们第一时间将老易的情况梳理清楚、整理上报,在市局、市中心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通过特殊问题会商处理,解决了老易的养老退休问题;同时,积极与当地政府沟通,帮助老易一家解决了住房问题,让小孙女不再挨饿受冻。

  回忆起这段往事,张老师依然心怀怜悯,但目光坚定温暖,仿佛当年冬日清晨的那缕暖阳,照进了冰冷刺骨的水泥船里,照进了老百姓的心窝窝里。

  12:00 老百姓身边的“贴心人”

  大刘是同事眼里的“百事通”,从政策法规到操作口径,他烂熟于心;他还是群众心中的“老法师”,从历史沿革到“疑难杂症”,他“手到病除”。

  60岁的张老伯终于办好了退休手续,等拿到退休工资的时候却高兴不起来,对退休金额心存疑惑,“比自己早退休的老同事的退休工资为什么比自己还要高,上海退休人员的工资不是每年都在浮动调整的吗”。一天中午,想不通的张老伯拿着退休待遇核定表来到了社保中心,接待窗口的同事看完张老伯的核定表后,觉得他的退休情况比较复杂,涉及较为久远的历史政策,为了更加细致准确地解答张老伯的疑问,咨询窗口的工作人员便领着张老伯来到了大刘的办公室。

  在了解张老伯的情况后,大刘一边安抚老伯伯的情绪,一边拿出纸仔细地测算起来。考虑到张老伯年纪偏大、政策文件理解难度高且涉及社保专业名词,他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张老伯解释他养老金的具体构成和计算方式,遇到张老伯不理解的地方,他就放慢语速、反复解释,直到张老伯点头认同。就这样一项一项、一遍一遍,张老伯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紧紧握住他的手连声道谢,而墙上的时钟却显示着此时早已过了午休时间。

  21:00 夜幕下的青春

  小胡是一名社保新人,潜心钻研业务口径,仔细研读政策法规。入职不满五年,他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迅速成长为科室的主力干将。每当遇到复杂的业务案例,他总会反复研究、亲笔测算,也会有同事跟他说:“有电脑帮你算,你还费这功夫做什么呀?”他总是笑着回答:“自己算一遍能理清业务脉络,下次再遇到类似的业务我就清楚啦!”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了给参保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秉承“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的服务理念,市社保中心积极组织各分中心业务骨干参与3.0系统测试工作。哪个年轻人不喜欢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但是为了兼顾测试任务与日常工作,他却自愿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主动加班加点,毫无怨言。夜色已浓,小胡的办公室里却灯火通明,咯吱咯吱的打印机声、噼里啪啦的键盘声,正向我们演奏着人社青年的青春最强音。

  从过去到未来,从清晨到日落,无数个像张老师、大刘和小胡一样的“他”奋斗在人社事业的第一线,为百姓需求尽心尽力,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他们就是我身边的人社人。

  

(单星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