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要我来”到“我要来”,松江对口西双版纳就业转移这样做

发布时间:2021-05-06 16:22
  
 
 
 
 
 
 
 
 
近日,13名来自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就业转移人员走进他们在松江的新“家”——上海嘉亨日用化学品有限公司。今后,他们将在这里开启新的生活。
 
“就业一人,脱贫一户,致富一家”。一批批从西双版纳大山里走出来的就业转移人员来到松江。他们中有很多没出过大山,没进过企业,没干过正式工作,但在两地人社部门的努力下,他们勇敢地走出大山,挑战全新的生活。
 
“不到1个月仅剩下1个人留下工作”
 
2018年5月份,首批从勐海县来的11名就业转移人员抵达松江,开启了两地就业帮扶的“破冰之旅”。十多年前,勐海县也曾组织过一批人员赴珠三角打工,不到一个月因不适应当地生活就全部“打道回府”。
 
同样的情况,在松江也发生了。首批11名就业转移人员来松江后,被安置到开元大酒店和龙工集团上班,不到1个月仅剩下1个人留下工作。“这个现实告诉我们,如果还用常规思路去开展对口帮扶就业转移工作,无疑是缘木求鱼,得转变思路。” 区人社局就业科科长凤青峰说。
 
如何让西双版纳的就业转移人员实现从“要我来”向“我要来”转变?两地人社部门动足了脑筋。从点对点帮困机制到包车、包机、包餐、包宿、包训的“五包”机制;从“家门口”-“厂门口”一站式服务到“区-街镇-企业联动机制”和“松江-西双版纳信息对接机制”;从一线工作人员全天候为就业转移人员提供各项保障服务,到他们成为来松就业人员的“心理疏导员”“应急救护员”“宣传讲解员”“紧急联络员”“纠纷调解员”;从联合西双版纳州对口地区,首创由勐海、勐腊选派工作人员驻松三个月以上,用家乡话、家乡情共同做好就业转移人员思想安抚,到突发事件的处置……
 
两地人社部门在行动,留下的人越来越多。2018年,在成功就业转移的122人中5人留在松江继续工作;2019年,在成功就业转移的145人中30余人留在松江发展。
 
玉坎去年寄回家8.4万元
 
13名勐腊就业转移人员来到嘉亨日用后,51岁的佤族大姐玉坎一点也不怯场,大大方方地向新来的同乡介绍自己在这里的工作情况。“在这里工作各方面都挺好的,再说了,在哪里都要干活,你们好好干。”玉坎的表现让公司人事经理张辉黎刮目相看。
 
张辉黎还记得,2019年刚来公司上班的时候,没上过学的玉坎连普通话都不会讲,别人讲普通话她也听不太懂。“玉坎吃苦耐劳,工作尽心尽力,为人热心,同事胳膊、颈椎不舒服,她还会帮忙按摩按摩。”在与同事的相处中,玉坎的性格开朗起来,普通话也会讲了,与人交流沟通不拘谨了,仅用了4个月时间,玉坎就适应了在松江的生活。
 
玉坎来自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混镇曼回村,来松江之前,她在家里的主要工作是养猪、酿酒和带孙子,收入最好的年份能挣2.8万元。2017年玉坎家里盖了新房子,但丈夫在房子盖好9个月后去世,丈夫的突然离世和建房子留下的债务击垮了玉坎,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玉坎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卧床近一年,医生告诉我不是患病了,是心理出了问题。”
 
在当地村干部的劝说下,玉坎来到了松江。“一到松江就好了,什么病都没有了,还胖了20多斤,两年多时间连感冒都没得过。”玉坎笑着说。如今的玉坎成了他们家收入最高的人,每月工资能拿到五六千元。去年,玉坎给家里寄了7.2万元用来还债,还给了儿媳1.2万元补贴家用。
 
凤青峰先后四次前往西双版纳开展对口帮扶就业转移工作,见证了就业转移的不可能到可能。“第一次去的时候,当地干部普遍认为让村民们出去就业不可能,但是现在当地人来松江就业的意愿越来越强烈。除了政府组织之外,市场化向松江输出的农村劳动力也越来越多。”凤青峰说。(松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微信图片_20210427081533.jpg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