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博士后工作概况

发布时间:2022-07-21

  上海是中国博士后制度的首批实践地,博士后工作起步早、基础实,为吸引培养高层次青年科研人才,服务国家和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上海市博士后设站单位情况
  自1985年起,上海实施博士后制度。截至2022年6月30日,已在37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建立了23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154家企事业单位和科学园区中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13个行政区或功能区创建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上海博士后站点已覆盖所有在沪国家高端智库、国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双一流高校,以及一大批在沪全国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法人单位、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序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单项冠军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海百强企业等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高端科研平台。
  二、上海市博士后研究人员培养情况
  上海共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3万余名。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出站的博士后中,有10名当选为两院院士,300多名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
  2018年起实施的“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是上海集聚和留用优秀青年科研人员的“王牌”项目。对通过遴选的优秀博士后,由上海市给予每人30万元的资助,同时由设站单位给予不低于1:1的配套经费资助。四年来,累计资助博士后1675名,资助金额约5亿元。2022年起,将加大对外籍博士后的引进培养力度,每年资助外籍“超级博士后”不少于50人。
  上海博士后群体为国家和上海科技事业进步屡立新功。全球首例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华华”诞生(该工作获评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被盛赞为“生物技术领域近20年来的里程碑事件”)、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等,上海博士后均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博士后已经成为高校科研院所补充师资和科研人员的重要来源、重点科研平台和重大科技项目团队中科研创新的主力军。
  三、上海在中国博士后工作历史上的先驱作用
  上海是中国博士后制度的首批实践地,陆续创造了9项中国博士后制度的第一。
  1985年,在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的建议下,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手创建了中国的博士后制度。同年,上海在15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19个全国第一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86年1月1日,我国第一位博士后洪志良进入复旦大学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92年,全国第一家经社团管理机构批准登记的博士后联谊会在上海成立,成为博士后和管理部门联系、沟通的桥梁,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科技服务和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活动。
  1994年,全国第一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宝钢集团建成。同年,上海交通大学与宝钢集团联合招收的全国第一位企业博士后刘玉文进站工作。
  1999年,上海首家政府性质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浦东新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批成立。2000年1月,“上海浦东新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揭牌暨企业分站授牌大会在中油大酒店举行。时任国家人事部副部长徐颂陶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揭牌。
  2002年3月,全国第一个由省市博士后主管部门负责筹建的博士后公寓在上海张江奠基。该项目由国家人事部资金、上海市建设财力资金及上海市人事局自筹资金共同筹建而成。公寓位于张江高科技园区碧波路942弄,共有四幢12层楼的小高层,共115户。2003年,上海市博士后公寓建成并投入使用,博士后人员居住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2004年4月,上海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博士后培养机制,在全国范围内首创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在长宁、嘉定、杨浦、闵行、松江、青浦、普陀7个区创建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截至目前,已在12个区创建了基地。
  2021年,上海设立了全国首个博士后工作LOGO,“SP人字标”。该标志由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后王波设计,采用汉字与英文造字结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表现,取“上海博士后”的英文“Shanghai Postdoc”首字母“S”“P”巧妙组合成汉字“人”的形状,汇聚了上海、博士后、人才、心系人民、人人出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等概念要素,展现了上海博士后青春朝气、充满活力的精神风貌。 “S”与“P”交织融合,相互倚靠,代表着博士后工作已融入到上海的改革发展事业中,上海关心支持博士后的工作,博士后工作也为上海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