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极地考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上海市拟推荐对象的公示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关于开展中国极地考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的通知》(人社部函〔2025〕12号)要求,经上海评选机构推荐,中国极地考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评审,现就本市中国极地考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拟推荐对象公示如下:
一、中国极地考察先进集体拟推荐对象(共1个)
上海市东方医院极地医学保障团队
二、中国极地考察先进个人拟推荐对象(共3名)
钱晓峰,上海市水务局(上海市海洋局)办公室(政策研究室)主任
房川军,上海新能源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促进中心海洋科技领域主管
吴建军,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航海系副教授
公示时间为5个工作日,从2025年7月23日至7月29日。公示期间如有异议,可以来电、来信等方式反映,公示意见箱设在13楼。联系地址:北京西路99号1310室,联系电话:63193188-13105。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5年7月22日
先进集体主要事迹
上海市东方医院极地医学保障团队:
上海市东方医院在中国率先成立专职为国家极地考察队员服务的极地医学保障中心,2015-2025年共完成了19个中国极地考察站(船)医疗保健岗位的任务,是全国单体医院中派出极地医生和承担极地医疗岗位最多的医院,有一支中国最大的极地医学保障团队。人类踏上极地第一要务是生命与健康的保障,国家每年需要大量的亚健康科学家和其它人员赴极地工作,由于极地是极端环境及可用医疗资源极为有限,赴极地人员的生命与健康风险大而医学保障压力极大。团队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刻勇于承担重任,依靠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理想信念和创新极地特种医疗技术的理念开展工作,掌握了极地医生特种技能培训、赴极地人员体检审核、极地“临床与预防”合体诊疗和极地药物配置目录等系列关键技术,工作中涌现出不少可歌可泣的事迹。几十年来,各国在南极死亡的人员有增无减,唯有中国在南极一直保持“零死亡”纪录,尤其是所掌握的在极地极端环境里成功控制重大疾病发生的临床预防技术受到各国的关注和高度评价,创建了一套中国独有而完整的极地特种医疗保障技术体系,具有深远的国家战略意义。
先进个人主要事迹
一、上海市水务局(上海市海洋局)办公室(政策研究室)主任 钱晓峰
钱晓峰,男,1974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现任上海市水务局(上海市海洋局)办公室(政研室)主任、一级调研员,长宁区第十七届人大代表。曾任上海市海洋管理事务中心、上海市水务局(上海市海洋局)海域海岛管理处(海洋经济协调处)等部门主要负责人,长期从事全市水务(海洋)建设管理工作。该同志坚定理想信念,热爱极地事业,永葆一颗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初心。牵头制定了《关于支持上海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现代海洋城市的实施意见》,将极地工作作为主要板块纳入上海现代海洋城市建设重要任务,积极推动编制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上海市“十五五”海洋发展规划,擘画支撑服务极地事业在沪发展新蓝图。多次赴岸线码头一线踏勘协调,认真落实并解决“雪龙”号临靠事宜,持续深化完善“雪龙”系列科考船永久落户上海的选址方案。坚持弘扬传播极地精神,推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科普馆纳入上海市海洋意识宣传教育服务平台,联合国家极地考察办公室主办“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成就展·上海站”活动,策划“雪龙2”公众开放日活动,激发社会公众对探索海洋的兴趣和热情。积极推动校地合作,组建本市涉海高校联盟,为极地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进一步支撑保障极地事业在上海发展壮大。
二、上海新能源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促进中心海洋科技领域主管 房川军
房川军,男,汉族,中共党员,1983年9月出生,高级工程师,现任上海新能源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促进中心海洋科技领域主管。该同志长期从事海洋科技领域项目管理与战略研究工作,业务能力强,在支撑极地科技攻关方面业绩突出。注重顶层设计,推动极地研究纳入本市海洋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十四五”规划、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实施意见等规划文件,与国家战略错位协同,系统推进极地科技创新,在重大任务攻关、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注重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持续跟踪极地发展需求,通过设置极地科技创新指南方向,组织本市优势力量协同研究,一批极地创新成果在科考船、科考站、极区航道等重大场景落地应用,并发挥积极作用。注重科普文化传播,支持极地科学论坛、科技展览等活动,持续营造良好创新氛围,联合有关部门在沪成功举办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成就展,推动社会各界更好地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2024年度荣获上海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三、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航海系副教授 吴建军
吴建军,男,汉族,中共党员,1984年2月出生,现任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航海系副教授,中国航海学会极地航行与装备专委会副秘书长。该同志深耕极地航海领域十余年,坚持开展“科考-教学-科研”协同创新行动,作为学校航海系负责人、航海技术专业负责人、实验中心主任,他深度服务国家战略重大需求,为中国极地考察事业和航海教育作出突出贡献,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开辟北极新航线,提升我国冰上通道运输安全和交通韧性。2021年担任中国第38次南极考察队“雪龙”号驾驶员,助力团队攻克极端环境航行与停泊难题,主动坚守倾力保障特殊困难时期考察队员安全离船疏散。继承“中国极地考察先进集体”优良传统,为保障建设我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的历史任务做出贡献。该同志业务能力突出,是国内极少数具有极地航行经验且持有极地培训证书的高校师资,积极推进极地课程思政教学与研究,联合南极大学,探索极地航海知识与技能多元化培养,获教学成果奖和上海学校课程思政示范团队称号。该同志学术成果丰富,联合开展极地通航安全研究,参与组织极地学术发展、科普教育传播、产教融合实践等,取得论文、专利、技术标准等显著成果,荣获国家级协会中国航海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际顶级学术会议 ICTIS2023 最佳论文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