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第0378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办理结果:解决采纳
沈丽娟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灵活就业促进本市灵活用工市场合规发展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正如您在代表意见中所指出的,个体经营、非全日制以及新就业形态等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是劳动者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对拓宽就业新渠道、培育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出台文件,要求各地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拓宽灵活就业发展渠道,优化自主创业环境,加大对灵活就业保障支持。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八部门还制定了《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21〕56号),对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提出了要求。本市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各有关部委文件精神,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保障支持灵活就业:
一、在顶层设计方面,一是细化落实人社部等八部委《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21〕56号),制定《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八部门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实施意见》(沪人社规〔2022〕1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加强用工督促指导、明确权利义务关系、夯实用工主体责任、支持工会与行业协会及头部企业开展协商等19项具体措施,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二是保障企业与劳动者在双方充分自愿的情况下选择灵活用工的就业方式。我国法律法规一直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保障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如出现欺诈、胁迫、重大误解等情形,法律法规将予以规制。《实施意见》中,根据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和实际履行情况,针对市场形成的三种用工模式确定适用不同的法律保障,并且明确“企业以非劳动关系名义用工,但符合劳动关系特征的,应依法承担相应责任。”通过实施上述政策法规,用事实审查结合意思表示审查来确定劳动者和企业的身份及法律关系,以此保障企业与劳动者充分自愿建立灵活用工关系。
二、在分级分类精准施策方面,一是按照国家规定推进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将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风险纳入社会保障网。二是加强服务保障。市人社局与市总工会等部门共同制定了《上海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和服务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动平台企业尤其是头部企业建会,鼓励企业与劳动者开展协商,保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三是探索对网约平台派件快递、送餐等行业开展互助保障。市总工会将开展“组织2万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加‘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互助保障计划’”服务职工实事项目,通过网约平台对其派件的快递、送餐等行业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组织参保,保障待遇包括住院补助金、重大疾病保障金、重大疾病住院医疗补助金、疾病身故保障金、意外身故保障金、意外伤残保障金、意外伤害慰问金等,最高保障待遇为72万元,帮助他们提高抵御和防范疾病、意外风险的能力,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四是开展困难帮扶,2021年11月至2022年5月期间,市总工会开展了“工会进万家?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温暖行动”服务月活动,确立了以思想文化、医疗保障、上门体检、心理健康、关爱礼包、心愿实现、普法宣传、配套服务等为主的“八送”服务清单。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各级工会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20.93余万人次,投入资金2077余万元,覆盖企业698家,覆盖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家政服务员等等群体,发挥了工会组织送温暖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全社会关心关爱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同时,市总工会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作为职工疗休养和健康体检行动的优先对象,2021年,共组织本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加疗休养400人次,组织参加健康体检千余人次,费用由市总工会全额补贴。五是关心关爱城市保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快递员、配送员、货运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作为城市保供的重要力量,工作非常辛苦。同时由于流动性大,也是高风险人群。市总工会高度关注,积极配合相关单位,深入排摸实际情况,就其较为突出的生活保障、疫情防控和住宿等困难开展了系列关心关爱工作,通过下拨专项经费提供资金保障或实物慰问等形式,协助解决快递外卖员群体临时性生活困难和防疫物资需要,并发挥爱心站点阵地作用,设立“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餐食点”,向外卖快递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免费餐食和物资补给等服务,满足他们休息、餐饮、充电等需求,累计服务3000余人次,发放餐食及各类防护用品共计1.1万余份。同时提供多样化保障服务,在生活物资方面,市总工会统筹协调各种社会公益力量,包起帆等劳模也积极响应号召,慷慨解囊,为外卖快递员筹措配送食品等生活物资4000余份,向滞留货运司机发放了慰问品600多份;在疫情防控方面,市总工会积极发动各区局产业工会,关心关爱快递物流行业职工,为他们开通核酸绿色通道,配送防疫用品等,如嘉定等区总工会为区域内饿了么、美团等快递送餐员免费提供提供4000余份抗原试剂,并采购6700份中药预防茶饮,依托区货运行业工会和各街镇新就业形态工会组织发放给辖区内的货运司机、快递小哥、外卖送餐员等人群。在住宿方面,各级工会充分利用自有资源,为外卖快递员解决住宿困难,如绿地集团工会协调绿地公馆腾出客房,为3000多名从外地赶来的“京东快递小哥”解决在沪住宿难题,并为其提供餐饮、物资、消毒等服务。闵行区总工会向饿了么老闵行站等3个站点赠送了一批睡袋,以解决小哥“睡觉难”的燃眉之急。市总工会还将开展“组织万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巡回体检”服务职工实事项目,针对本市依托互联网平台就业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通过流动体检车为他们提供上门体检服务,体检费用由市总工会补贴50%。
三、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本市根据人社部工作部署,聚焦灵活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推进普陀、青浦人社部门服务阿里巴巴本地生活、顺丰快递等企业,开展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技能提升培训试点。下一步将在试点基础上研究扩大范围,适应灵活就业人员就业特点,扩大线上培训资源供给,采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培训方式,组织有技能提升需求的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相关技能培训。
四、在针对女性群体的灵活用工政策措施方面,一是探索在线新经济女性就业新模式。例如,2017年成立的爱库存是上海在线经济四小龙之一,这家新一代社群电商平台吸引了1000多万消费者。成立近四年来,爱库存从中选择了200万的消费者(其中95.5%是妇女),培训她们成为了“爱豆”(消费者兼推广者)。在疫情中,爱库存提供了22万多个就业机会,成为以线上新经济模式促进就业和创业典型,也成为推动妇女创业与就业的重要平台。在市、区妇联的指导下,爱库存于2020年成立了全国首家在线新经济平台妇联组织。各级妇联通过企业平台,为爱库存企业提供政策、法律、社会资源,帮助企业诚信经营,持续发展,更好地为平台上灵活就业女性提供创业就业服务。2021年,在市妇联推荐下,爱库存成功入选联合国SDGs(可持续发展目标)促进男女平等,赋能数字时代女性就业与发展最佳实践案例,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二是拓展女性社会组织灵活就业新路径。实施巾帼家政培训提升行动,开展家政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培训、学历提升培训、职业道德素质培训,提高家政服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服务质量,2019年以来共培训家政从业人员6.26万人次,联合相关部门举办全市家政技能大赛、长三角G60九城家政技能大赛,浦东、徐汇、长宁、普陀、松江等5区家政服务行业成立了妇联组织,在2021年“上海市巾帼文明岗”“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选树活动中,家政行业1人荣获“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3个集体荣获“上海市巾帼文明岗”称号。发挥社会组织力量,市妇联主管的女性社会组织发展中心每年组织不同形式的社会组织成长沙龙培训活动,面向包括大量灵活就业人员在内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为他们提供就业赋能的指导服务。本市各级妇联通过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形式,引领服务联系女性社会组织,为外来媳妇、外来务工者及全职妈妈等人群提供更多弹性就业机会,也为家政、快递员等灵活就业女性从业人员带去温暖。成立于2010年的杨浦区“巧手妈妈工艺坊”,通过组织公益编织培训、寻找代加工业务、提供场地增进交流等方式,使辖区内无业、外来媳妇、外来务工者、残疾人、特殊家庭等困难家庭的女性居家灵活就业得以实现,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巧手妈妈们精心制作的颁奖绒线花束,既展示海派绒线编结技艺新成果,也为巧手妈妈们的事业开辟了新的天地。三是多维度支持女大学生就业创业。自2020年疫情以来,本市开展了上海市女大学生职业飞翔“海鸥计划”,组织女大学生专场招聘会和线上“空中双选会”;建立百人讲师团开展“海鸥讲堂”活动,引入面向高校女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课程;组织女大学生进企业活动,开展“对话明天的自己”话题讨论,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设立“海鸥互助计划”专项基金,为就业困难女大学生提供就业援助。举办女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女大学生创业训练营,为有创业意愿的女大学生提升技能、搭建平台、链接资源;联合建行推出“巾帼创业金融扶持行动”,通过“创·智·荟”女创客联盟平台,为有创业意愿和初创女性提供精准化、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帮助女大学生更好实现就业。
此外,本市将继续加强舆论宣传及制度宣贯,加强灵活用工服务保障及制度引导,加强灵活就业人员的权益保障及困难帮扶,努力营造本市支持灵活就业、鼓励新业态就业的社会氛围。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2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