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645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3-05-04

  办理结果:解决采纳

赵娟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用更好政策为上海留住技术人才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本市全面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支与上海产业发展需求基本适应、规模较大、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队伍。与此同时,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和福利待遇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正如您所言,上海要用更好的政策为上海培育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

  一、关于建议“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定期发布企业技能人才市场工资价位等”

  近年来,本市人社部门高度重视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努力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一方面,定期发布技能人才市场工资价位。从2017年开始,本市已连续6年发布了企业技能人才市场工资价位。2022年企业技能人才市场工资调查显示,2021年本市技能人才平均工资为14.83万元,较上年增加1.28万元,同比增长9.4%,增幅为近三年最高,比本市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13.68万元,下称“全市平均工资”)多1.15万元。高技能人才平均工资为19.32万元,较上年增加2.25万元,同比增长13.2%,增幅为近三年最高,比全市平均工资多5.64万元,且技能等级越高,工资越高。其中,制造业中技能人才的工资中位数为12.92万元,比从事普通管理岗位(如文秘、办事员、后勤管理等)的人员的11.82万元多1.10万元。部分高技能人才工资水平达到或超过同级中层管理岗位。高级技师的工资高位数为37.32万元,比中层管理岗的中位数32.53万元多4.79万元,差距相比去年的3.25万元增加1.54万元,同比增长47.4%。

  另一方面,指导企业完善技能要素参与分配制度。根据人社部《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要求,强化协调联动,充分发挥区人社、国资监管部门以及劳动关系三方等的作用,结合企业薪酬调查、技能人才工资价位发布等契机,加强对《指引》的宣传解读并发布了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落实《指引》的典型经验和做法,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宣传,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体现技能价值激励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

  下一步,本市将进一步完善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一方面,继续做好《指引》的贯彻落实工作,定期发布本市技能人才市场工资价位,加大对技能人才工资分配的指导服务,并结合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将企业内部分配向高技能人才倾斜、技能人才工资增长幅度高于本单位职工平均增长幅度纳入创建指标,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另一方面,鼓励企业与技能人才协商确定工资水平,对高技能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建立企业年金和中长期激励机制,对在技术革新或技术攻关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奖励,对优秀高技能人才实行特岗特酬。

  二、关于建议“解决高技能人才落户和住房问题,在外来高技能人才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方面予以倾斜等”

  近年来,为持续加大高技能人才引进力度,本市人社、房管、教育等部门聚焦职能分工,加强多措并举,在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健全住房保障措施、保障子女接受教育等方面有力有序推进,全力打造“上海因人才更精彩、人才因上海更出彩”的良好生态。

  一是搭建梯度化的引才政策体系。为加强本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市人社局积极实施“一般人才、非急需紧缺人才先办理居住证积分,持居住证和社保缴费满7年的人才依条件申办居转户(重点区域可缩短年限),高端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直接落户”的人才引进政策,并实行条件管理、不设额度限制。在居住证积分方面,通过设置积分指标体系,强化市场评价,对居住证持有人进行积分,将其个人情况(如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等)和实际贡献(如工作年限、缴保基数、带动就业等)转化为相应的分值。积分达到标准分值(120分)的,可以享受包括子女在沪参加中高考等相应的公共服务待遇。其中,对于取得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且工种与所聘岗位相符的技能人才,可获得相应积分。在居住证转办常住户口方面,面向长期稳定在沪的各类优秀人才提供透明、稳定、可及的落户政策预期。一般情况下,在沪就业,持有居住证及缴纳社保年限累计满7年,且符合依法纳税、中级职称/技师等级(或2倍缴保基数)等相应条件的,可以申请转办常住户口。在人才引进直接落户方面,对于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国务院特殊津贴、世界技能大赛奖项等荣誉的高技能人才、高级技师、获得省部级以上技能竞赛奖励的技师以及本市重点机构急需紧缺的技师等技能人才,符合条件的可直接引进落户。

  下一步,市人社部门将根据本市建立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部署要求,重点聚焦“高精尖缺”人才,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高技能人才引进政策,为包括高技能人才在内的各类优秀人才来沪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二是保障技能人才子女在沪接受教育。为解决技能人才子女的入学问题,近年来,市教委牵头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18年1月,本市出台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教委等四部门关于来沪人员随迁子女就读各级各类学校实施意见的通知》(沪府办规〔2018〕5号)。2023年1月,市政府办公厅发文延长该规范性文件有效期至2027年底,符合条件的技能人才子女原则上都能在本市接受基本的公共服务,各区教育主管部门依据其持《上海市居住证》且积分达到标准分值,持《上海市居住证》且参加本市职工社会保险期限(6个月以上),或持《上海市居住证》且办理灵活就业情况等条件,统筹安排其子女入学入托。符合条件的学生可参加本市中考并就读本市高中阶段相应学校,完成本市高中阶段教育后可在本市参加高考。

  下一步,市教育部门将继续做好政策贯彻落实工作,为随迁子女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打造安心、放心、暖心的人才环境,为技能人才在沪扎根发展保驾护航。

  三、关于建议“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创造更多条件,提供更多高技能专业落户等”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国家和本市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要求,本市人社部门坚持以质量为根本、以需求为导向,发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纵深推进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

  一是建立健全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在技能人才评价领域,本市持续激发市场主体和技能人才活力,积极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为企业选人用人、劳动者创业就业提供评价服务。2022年,全年新增取得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3.12万人次(其中新增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证书4781人)。在大力推进用人单位技能人才评价方面,坚持“谁用人,谁评价,谁负责”原则,向用人单位放权赋能,为技能人才松绑减负,全力支持各级各类用人单位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支持并指导具备条件的用人单位突破年龄、学历、资历的限制,结合职业道德、日常表现、工作业绩等方面开展直接认定,进一步拓展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截至2022年底,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有167家,含央企分支机构67家、市属企业18家、行业协会54家、区属企业28家;评价项目涉及740个职业(工种),覆盖三大先导产业、六大重点产业等行业领域。同时,贯彻落实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改革的要求,支持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等24家单位启动特级技师评聘试点,充分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的示范带头作用。在稳慎推进社会化技能评价方面,以“产业引领性、评价专业性、行业权威性”为导向,聚焦新技术、新职业领域和紧缺继续行业,分批征集遴选行业组织、龙头企业、院校等作为社会培训评价机构,面向中小微企业、院校学生和社会人员共提供评价服务。截至2022年底,社会培训评价机构有39家,评价项目涉及80个职业(工种)。在分步推进院校学生评价方面,会同市教委支持院校组织毕业学年学生参加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或者合作企业实施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技能评价证书。截至2022年底,已有91所院校毕业学年学生可申报参加相应等级的技能评价(包括53所中职学校、21所高职学校、15所本科高校、2所成人高校)。同时,鼓励有条件的院校备案成为评价机构面向本校毕业学年学生提供评价服务。

  二是打通技能与专技人才职业转换通道。2019年,根据国家人社部工作要求,本市制定印发了《关于在本市工程技术领域实现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试行方案》,在工程技术领域启动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贯通试点工作。目前,全市累计已有100余名高技能人才通过职称评审获得工程师职称。2021年底,在工程技术领域试点的基础上,将贯通领域逐步扩大到工程、农业、工艺美术、实验技术等8个职称系列。

  三是动态调整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职业目录。2021年5月,市人社局发布了《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职业目录(2021年版)》,将62项急需紧缺职业纳入人才引进范围,同时建立了“有序推进,动态调整”的工作机制。近年来,根据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的要求,本市积极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可开展评价的职业(工种)持续增多,为做好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目录的补充调整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目前,我们正起着手开展相关调查研究,扩大急需紧缺技能人才职业目录覆盖范围。

  下一步,市人社部门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以出台本市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为契机,以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会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各区,持续推进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工作,为本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

  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3年5月4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