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210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办理结果:解决采纳
方研翔、施政代表:
你们提出的“强化就业优先导向 完善‘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的代表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也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近年来,本市人社部门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全力稳定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技能、优化就业服务、保障重点群体,全力以赴稳就业、惠民生、促发展。从今年的情况看,本市就业市场开局良好,企业开工复产、农民工返岗流动平稳有序,求职招聘活跃度上升,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人才需求旺盛,技术技能岗位需求快速上升,充分印证了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巩固增强和产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这些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为做好就业工作、保持就业趋势持续稳定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应当看到,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仍待破解,部分劳动者就业面临一些困难问题,稳就业还需付出更多努力。正如你们在意见建议中所指出的,一些青年人面临就业的摩擦性和结构性矛盾,部分劳动者反映存在职业倦怠、职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等问题,这些都对就业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尤其凸显了对便捷高效的“家门口”就业服务的迫切需求。
去年以来,我局在调研总结社区基层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先后印发了“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指引和服务站点建设指导标准,明确“将服务队伍沉入网格里”、“把就业服务及时送到社区居民手中”等站点建设基本原则,提出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开展就业服务,并就站点的功能定位、场所布局、设施配备、人员配置、信息化建设以及运行保障等具体事项标准作出规范。今年,“建成350个‘15分钟就业服务圈’社区就业服务站点”列为2024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截至4月,全市各区已经建成站点237个,其中59个已通过市级验收。
关于“区街联合落实‘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议,“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指引明确了“基础标准与拓展功能相结合”的建设原则,提倡街镇因地制宜,发挥区域特色,鼓励探索工作新方法;将“就业需求排摸”、“就业供需匹配”列为基本服务功能,强调在就业服务过程中加强诉求分析,提高服务精准性。不少站点已结合本地公共就业服务制度体系以及人口结构特点打造了品牌特色,取得了较好服务成效和社会效应。
关于“与时俱进,升华‘新职业’、‘新业态’就业服务”的建议,“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指引在建设要求中倡导拓展服务场景,提出推动形成就业服务向站点周边公共和商业服务配套设施延伸的常态化机制,“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指导标准进一步规范了区街对服务站点的专家支持,要求站点邀请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或社会服务机构专家下沉站点开展就业创业服务,在为站点培养就业服务人才的同时,为专家探访社区基层和企业园区、做好新职业和新就业形态职业能力提升服务提供条件。
关于“点面结合,服务形式全面化、多元化”的建议,我局推行“大数据+铁脚板”的服务模式,在线上,加强数字赋能,持续着力打造“上海公共就业招聘新平台”、“随身办市民云APP”等就业服务数字化平台,加强宣传推介,鼓励更多用人单位在新平台上发布岗位信息,提供更丰富的招聘岗位;在线下,将职业指导和就业能力提升服务列入站点基本服务功能,要求站点加强面对面就业服务,帮助服务对象明确求职方向、提升就业能力。
关于“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生态圈”的建议,“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指引明确了加强重点群体就业帮扶、使服务阵地延伸到家门口、将服务队伍沉入网格里、把就业服务及时送到居民手中的指导思想,推动嵌入式设立社区就业服务站点,整合共享资源,鼓励服务站点与辖区相关部门单位协同合作,打造就业服务社群,使用人单位和居民能够得到便捷的“一站式”服务。
下一步,我局将加强“15分钟就业服务圈”站点建设验收复核,保证“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点的建设和服务质量,并总结推广各站点经验做法,使“家门口”的就业服务更高效、更便捷、更精准。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年5月13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