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243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办理结果:解决采纳
何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灵活就业高质量发展的代表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提高灵活就业的认可度和关注度的建议
当前,伴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形态、就业观念也更加多元。灵活就业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劳动者,特别是年轻人认同的就业方式。有些年轻妈妈也加入了灵活就业的行列,可以一边带孩子,一边参与工作。目前在上海从事灵活就业的人员,已经超过300万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灵活就业形式非常多样,不仅包括传统领域的工作,比如,家政服务、护工护理,商场或工厂里的临时性促销员、操作工等,还包括新业态发展衍生出的新职业、新工种,比如,网络电商、带货主播等,还有外卖骑手、快递物流、网约车司机等,就业形态多样化趋势明显。
2023年3月1日颁布实施的《上海市就业促进条例》在全国率先设立“灵活就业”专章,在鼓励支持灵活就业发展的同时,在法规层面加强灵活就业人员的权益保障,提升新业态就业服务管理水平。条例实施一年多来,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服务、权益保障等问题得到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学者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关心,社会各界也认识到灵活就业人员不是低端劳动者,而是本市新的就业增长点,为全市就业形势稳定发挥了“蓄水池”和“减震器”的重要作用。
二、关于提升灵活就业人员的保障和服务的建议
保障方面,2023年5月起我市全面放开了外省市户籍灵活就业人员参加我市社会保险限制,同时自今年3月起将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费缴费比例从24%降至20%。此外,我们也积极推进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作为七个试点省市之一,上海目前已将出行、外卖、即时配送、同城货运4个行业的7家平台企业纳入试点范围,包括曹操出行、美团、饿了么,达达、闪送、货拉拉以及快狗打车等。职业伤害保障费全部由平台企业负担,按单计费、按月缴费。截至目前,本市已有103万的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参加了职业伤害保障,累计核定支付3000多人的待遇,人均5万多。在理赔流程方面,为了方便灵活就业者申请事故确认和待遇理赔,我们对业务流程做了最大限度的优化。立足平台企业和灵活就业者的视角,做到“全程网办”,同时,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等待遇的给付,已经实现了“免申即享”。目前,本市作出职业伤害确认结论和待遇核定支付的平均时长都在10天左右。
服务方面,依托零工市场,切实提升服务精准性规范性。对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服务,主要载体是零工市场。我们从去年起,试点采取线上线下同步推进的方式,推进零工市场建设。线上市场主要依托公共招聘新平台设立灵活就业专区,提供岗位信息发布和简历投递等服务;线下市场则是指导闵行、浦东、普陀、宝山等区先后设立了8家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特色的公益性零工市场,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具备严格的准入门槛、岗位类别齐全、服务专业高效的公益性零工市场,并配套提供政策咨询、岗位推送、技能培训、权益维护等一系列综合性服务。
三、关于加强灵活用工的监督和规范的建议
关于灵活就业人员的权益问题,近年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八部门制定出台了《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八部门制定出台了《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兼顾行业发展和劳动者权益保障,从明确责任、补齐短板、优化服务和完善机制等方面对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作了规定,并要求各区和各有关部门分工合作,共同维护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
根据文件要求,我们按照分类分策的原则,稳妥推进相关规范工作,其中,企业和劳动者符合法定主体资格,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督促企业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履行劳动用工义务。对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但企业对劳动者进行劳动管理,劳动者劳动过程要遵守平台企业确定的算法等规则的,指导企业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协议,协商确定工作报酬、工作时间、职业保护等权利义务内容。个人依托平台自主开展经营活动、从事自由职业的,鼓励双方平等协商,按照民事法律调整双方的权利义务。
感谢您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年5月10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