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776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办理结果:解决采纳
陈勇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新时期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优化技能培训体系方面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2023年本市出台了《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23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沪人社职〔2023〕345号),围绕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保障服务等环节,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2024年本市出台了《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重点产业领域技能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的通知》(沪人社规〔2024〕20号),明确依托各行业科研机构、重点企业、各类院校等,加大培训评价项目研发力度,对各类主体承接包括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职业能力等评价项目开发更新且开发成果经评审符合资助条件的,给予每个项目最高10万元补贴资助。
二、关于加强人才培养规划与企业需求对接方面
(一)在人才培养指导方面。市经济信息化部门紧紧围绕人才发展,面向产业需求,推进技能人才培养。明确重点产业紧缺急需人才培养方向,加强中长期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分析,结合“十五五”产业人才发展规划,听取重点企业、产业园区用工和培训需求,调整更新重点产业领域紧缺急需人才开发目录(目前已有175类紧缺人才、76个紧缺职业工种、30个紧缺学科专业)。同时,常态化编制发布重点产业人才发展白皮书,特别针对技术迭代较快的领域做好人才跟踪评估,2024年开展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汽车、软件信息和新材料5个产业领域统计分析,引导人才向紧缺急需领域流动和集聚,为技能人才培育和高校学科设置提供参考依据,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精准匹配。
(二)在与企业需求对接方面。2024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发布了本市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职业(工种)目录和新技能培训项目目录,并对目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将市场信号转化为培训培养“风向标”,引导各类主体积极培育产业急需、市场紧缺的高技能人才。此外,做好企业用工保障信息平台建设工作,建立培训需求及时响应对接机制。
(三)在校企合作方面。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经济信息化、工会等部门积极探索构建政行企校多方协同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大力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新型技师学院、公共实训基地等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一是发挥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作用。在本市现有的89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中企业类基地占50%,其中产业信息化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总数19家,形成产业信息化技能劳动者高、中、初级比例结构合理分布的总体格局,通过产业项目、技能大赛发现一批产业技能拔尖、技艺精湛并具有一定绝技绝活的急需紧缺专门人才。根据技能人才需求开展评价项目开发,提升评价质量,把技能人才评价与人才引进、人才职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例如积极推动行业龙头企业、语料枢纽平台--上海库帕思科技有限公司,加快数据标注、人工智能模型运用两类技能人才的培养和认定。同时,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正积极会同财政部门完善以绩效为导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资助办法,促进高基地对外开放实训资源。二是大力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政策。在2024年出台的《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重点产业领域技能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对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放宽补贴对象范围,进一步顺应了用人单位和院校的合作培养需求。三是积极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市经济信息化部门探索产业人才培育新模式,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持续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导,推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同频共振。做强工程师选调培养生项目。深化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与市人才局、市国资委、市教委共同发布《上海工程师选调培养生项目实施方案(试行)》,遴选两批近500名具有卓越工程师潜质的优秀应届毕业生到重点企业、重大项目一线培养(航天、商飞、沪东、联通、宝武等)。推进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试点。编制《上海市产业导师队伍建设指导意见》,对产业导师带教进行化制度化规范。四是推进工匠学院建设。近一年来,本市工会部门按照“1个上海工匠学院、16个区工匠学院、N个重点产业工匠学院”的布局,加快推进上海工匠学院体系建设。目前全市已建工匠学院29家,另有9家正在筹建。各级工匠学院充分吸纳上海开放大学、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电气李斌技师学院、上汽集团培训中心、华东无人机基地等高校、职校、技校、企业培训机构、实训基地参与办学,共同探索衔接高校知识更新、工匠带教研训、基地技能实训、评价机构资质认证等环节,开发新技能新课程,助力满足广大职工提升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需求。同时,广泛开展职工技能竞赛,竞赛项目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区块链、低空经济、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延伸和覆盖,举办全市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实践方案竞赛、生物医药实验技能大赛、开源技术应用创新竞赛、区块链应用创新大赛、无人机劳动技能邀请赛等一系列全国引领性、全市示范性竞赛,引领带动全市竞赛蓬勃开展,切实在广大职工中掀起了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热潮,助力更多职工走上“一专多能、复合成长”之路。
三、关于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方面
近年来,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制订实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构建本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建设以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支持具备培训能力的大企业立足岗位需要自主开展职工培训,依托优质院校、培训机构为中小微企业集中提供培训服务,按照《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四部门关于各区使用地方教育附加专项资金开展职工职业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规定落实企业职工培训补贴。市财政部门按政策规定安排补贴资金,为产业工人技能提升和培养提供资金保障。此外,在2024年出台的《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重点产业领域技能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了相关举措,进一步加大企业在开展定向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
四、关于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方面
为加强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需求研判,进一步解决劳动力供给与岗位需求不匹配、高端人才无法满足产业转型需求等问题,2024年我们上线了急需紧缺职业(工种)需求填报信息化平台。在此基础上,依托“乐业上海第一站”进一步优化上线了企业用工保障信息平台,为行业企业培养急需技能人才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平台依托市政府“一网通办”和数字人社进行系统升级,致力于实现人才与产业的精准对接。企业可通过平台及时填报缺工信息、培训需求等,并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及时跟进并提供相应服务,劳动者只需通过“随申办”APP即可登录平台求职应聘。平台不断优化人岗匹配智能化水平,推出了职位智能匹配功能,为劳动者提供匹配度较高的职位信息,同时根据招聘单位和求职者的需求,在首页推出各类特色专区,为不同群体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方便快捷地开展双向选择。同时,平台的服务范围覆盖全市,并且延伸到街镇、社区,通过“15分钟就业服务圈”站点,为就业人群开展就业需求排摸、岗位筹集、供需匹配、职业培训指导等一系列服务,打通了公共就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5年4月27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