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572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5-05-15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市总工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加快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队伍建设的提案”收悉。我局会同各会办部门进行了专门研究,现将办理情况函告如下:
  提案反映,近年来上海加快建设新型产业体系,高起点布局先进制造业,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有力支撑了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但“技术技能”岗位吸引力不够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与产业长远发展战略结合不够紧密,技术技能人才梯队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亟需加快建设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为上海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提案建议,进一步加强政策联动协同,推动产业工人高质量充分就业;进一步加强政策联动协同,推动产业工人高质量充分就业;进一步拓展职业发展通道,促进产业工人成长成才。对此我们十分赞同,近年来,市人社局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这一重点任务,立足上海城市功能定位,结合上海工作探索实践,对标世界技能发展趋势和最好水平,解放思想、守正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上海特色的职业技能培训评价制度体系,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培养造就一大批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2021-2024年,完成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473万人次,预计“十四五”期间新增培养高技能人才超过20万名,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400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比达35%。
  一、关于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面向本市“3+6”产业布局,聚焦新技术、新赛道、新业态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完善本市职业能力建设顶层制度设计和政策服务体系,普惠多元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更加完善,共建共享的培训评价服务体系逐步健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综合环境持续优化。
  (一)坚持市场导向,实施动态精准的项目开发更新和发布。积极参与新职业标准开发,加强对供需匹配新情况、新问题的前瞻性研究及探索,积极承接国家职业标准开发等任务。建立多层次、急需紧缺职业目录发布机制,会同产业主管部门、重点区域定期发布全市性和区域性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目录,并在培训补贴、人才引进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2024年发布100项急需紧缺职业工种、33项新技能培训项目“两张目录”,鼓励更多人通过参加技能培训,学会“一技之长”。
  (二)强化资源整合,形成功能互补又协同高效的培训体系。围绕三大先导产业和城市运行重点行业领域,会同行业主管部门系统调整培训政策支持方向,针对性提高半导体芯片制造工等17个职业工种的补贴标准。优化与职业院校承担的培训评价任务相挂钩的绩效工资总量调整机制,遴选优质院校创新建设新型技师学院,增强院校参与职业培训评价的积极性。鼓励具备培训能力的大企业自主开展职工培训,依托各区为缺乏培训能力的中小微企业集中提供培训服务,支持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大企业、协会、园区,建立面向上下游企业开放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89家。引导社会培训机构面向各类人群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鼓励外商投资举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全市现有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超过500家,其中外商投资培训机构19家。
  (三)创新培养模式,增强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重点行业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行动。以人工智能、养老护理、家政服务三大行业为突破口,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形成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专项方案,以点带面推动我市急需紧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水平。全面推广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支持各类企业针对重点培养的技能岗位新录用、转岗员工和在职职工,开展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2024年共支持企业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1.17万人。深入推进“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评价模式,满足企业和劳动者多样化、高效率的学习需求,鼓励评价机构引入数字化技术手段,优化评价方式,提升评价质量。2024年,全市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87万人次。
  (四)落实放管服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分类实施技能人才评价,鼓励企业根据技能岗位需求对技能人才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稳步增加社会化评价项目数量,鼓励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备案成为评价机构。目前,全市备案技能人才评价机构超过200家。推进评价技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与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行业企业评价规范、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相衔接的职业标准体系,探索评价规范、评价方案、题库教材等技术文件标准化,加大评价服务供给。发挥技能竞赛在评价选拔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以世赛、国赛为引领、市级技能大赛为主体、区域性技能竞赛为基础、岗位练兵和技能比武广泛开展的技能竞赛体系。在2024年9月15日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上海选手代表中国勇夺3枚金牌、1枚铜牌及3个优胜奖,再创历史最好成绩,并首次斩获世赛最高奖项阿尔伯特?维达奖。2024年,全市新增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的高技能人才近6万人次。
  (五)优化公共服务,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能效。优化劳动力供需对接机制,引导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破解劳动力供给与岗位需求信息不匹配的矛盾。加快培训服务深度数字化转型,多渠道宣传培训政策和推广项目,加大力度宣传本市技能培训政策和培训项目,方便劳动者获取相应信息。定期开展技能培训指导服务的针对性培训,将指导服务质量、培训开展情况等纳入本市公共就业服务考核范畴。
  (六)注重制度激励,在人才使用中体现技能价值。健全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机制。引导企业设立技能津贴、班组长津贴、带徒津贴,支持鼓励高技能人才在岗位上发挥技能、管理班组、带徒传技。支持在沪央企、市属国企等大型企业按规定评聘特级技师、设立首席技师。每年评选资助市级首席技师100名、技能大师工作室30个。完善技能要素参与分配制度,会同相关部门引导国有企业在工资分配上向技能人才倾斜,企业内部工资总额分配向技能人才集中的子企业倾斜。定期发布本市技能人才市场工资价位,引导企业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连续八年发布企业技能人才市场工资价位,最新数据显示,技能人才年平均薪酬达16.88万元,较2019年增长超32%,“技高者多得”的导向得到彰显。
  (七)做好表彰宣传,为技能成才创造良好环境。加大优秀高技能人才表彰力度,建立以政府表彰为引领、行业企业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体系。做好对技能人才典型的社会宣传,结合世赛等重大赛事和重要活动,广泛运用各类媒体讲好技能成才、技能报国故事,营造重视、关心、尊重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二、关于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深改委会议精神,尽快将工作举措细化为施工图和实景画,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聚焦“新”(面向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面向民生领域新诉求)和“高”(面向重点产业领域“高精尖缺”人才)两个主攻方向,从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两端发力,增强技能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前瞻性,为上海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高技能人才支撑。
  (一)打通技能培训和产业需求的梗阻点。人社部门从政策制定、教育培训体系改革、调动企业参与等方面加强统筹协调及调度,打好人社、教育、产业、财政等部门联动“组合拳”。建立行业技能需求动态分析制度,通过大数据定期分析更新各行业技能需求,预测未来技能发展趋势,研判技能人才供求状况,在去年发布目录的基础上,动态更新发布急需紧缺职业工种、新技能项目“两张目录”,短期大规模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
  (二)加大技能培训和评价改革创新力度。发挥国家公共就业服务上海中心作用,先行先试开发急需新职业标准,支持龙头企业等主体开发一批专项职业能力培训评价项目,增强公共就业服务部门培训项目研发力量,及时将市场需求转化为培训标准,形成技能培训的“上海标准”。制定发布国(境)外职业技能比照认定目录,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引进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认可度的认证证书;进一步放权赋能,鼓励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突破学历、工作年限等限制积极开展自主评价。
  (三)提升技能培训的快速精准实施能力。强化人力资源供需对接,设立重点领域“产业大学”,集中政策和服务资源,实现需求侧、培训链、供给侧快速响应及对接落地。做大做强技能培训机构,加力引进一批国际优质培训机构,试点对A级机构采取告知承诺制、开设绿色通道等管理方式,激发创新动能。打造高能级培训公共服务平台,聚焦重点产业领域、重点区域设立一批高水平的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探索设立国家公共就业服务上海南部分中心,建设涵盖项目开发、培训评价、就业服务的一体化平台。
  (四)强化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培养青年技能人才。推进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证书”制度,用好院校毕业生中长期就业质量跟踪平台数据信息,为高校提供更加优质的实习实训、就业服务等资源,新增10家新型技师学院,开展“课证融通”、院校一体化培训评价试点,加强对学生动手实操能力的培养。优化企业新型学徒制,将“校企合作”培养时段纳入职前训练范围,支持引导企业与院校结合,面向应届毕业生开展“双元制”学徒培训,推动建设以行业企业岗位标准为引领、院校人才培养为基础、技能人才评价为纽带的产教评技能生态。
  (五)聚焦重点抓紧完善职业培训政策工具箱。会同相关部门以及各区,聚焦先导产业领域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上海阿姨”“健康照护师”“民宿管家”等重点群体技能提升培训,关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全环节,从技能培训补贴、人才引进、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兼顾当前和未来技能人才培养,研究形成操作性强、实效显著的政策工具箱,着力建设更加完善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政策体系。
  衷心感谢您对本市人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5年5月15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