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578号提案的答复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市妇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助推大龄孤独症群体融合就业的提案”收悉。我局会同各会办部门进行了专门研究,现将办理情况函告如下: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残疾劳动者是就业工作的重点群体。本市人社、残联以及教育、网信、宣传等各相关部门均高度重视,积极推动促进大龄孤独症群体等残疾劳动者就业。
一、关于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转衔服务
市教委和市残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特殊职业教育管理的实施意见》,在办好已有市盲童学校中专班、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的基础上,在各区至少设立1个区属特殊职业教育办学点,为有入学需要的孤独症、智力障碍、脑瘫等残疾学生就近入学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提供便利,满足残疾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继续接受教育的需求。
市、区两级教育、人社、残联等部门已建立良好的联动机制,加强各类实习实训、企业招聘信息对接,为学生就业实习创造有利条件。各所学校积极利用所在区域及企事业单位等各种社会资源建立实训基地,强化校企合作、教职融通,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服务、社会适应和职业能力。不少学校为学生提供定期“一对一”教师跟踪支持、家校协同指导、企业师傅个别带教等个性化支持。
二、关于拓展融合性就业岗位
上海市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明确要求本市机关、事业单位制定工作计划,专设职位、岗位面向残疾人招录(聘),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同时持续推动服务人员队伍建设。经面向社会征集遴选、行业主管部门推荐,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已申请将“职业指导师(残疾人就业辅导员)”纳入本市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评价项目范围,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动建设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富有专业素养的残疾人就业辅导员队伍,为残疾人提供融合就业指导等更加专业和更高质量的就业服务。
人社部门持续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级,加强对大龄孤独症群体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2024年以来,开展“15分钟就业服务圈”社区就业服务站点建设,通过“大数据+铁脚板”方式,推动“乐业上海第一站”线上招聘服务和各类线下就业招聘、就业指导活动在社区就业服务站点落地,强化社区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功能,动态掌握服务对象个性化就业服务需求,及时提供职业指导、就业援助、技能提升等服务。对于服务站点的人员配置,提出原则上至少配备1名就业服务人员,要求熟练掌握就业服务工作标准,了解所提供的就业服务事项和服务内容,具备协调解决服务对象的相关服务诉求的能力;熟练掌握各信息化平台的使用方法,能够给予服务对象必要的操作指导。同时要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社会服务机构专家提供支持,每月至少半天下沉站点开展就业创业服务。目前全市已经建成就业服务站点375个,今年末站点数量将达到500个以上。在上述工作开展过程中,人社部门将充分吸纳贵单位提案的建议,以基层就业服务站点为依托,加强与各相关部门协同,密切关注残疾劳动者就业需求,积极推动基层各类就业服务载体探索形成残疾人就业辅导人员队伍。
三、关于开发数字化就业新方向
市教委研制出台了《上海市特殊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班)课程方案》,指导学校对适龄残疾学生加强信息化和数字素养方面的培养,根据包括孤独症学生在内的学生需要和个体特点,合理安排公共基础课程以及符合残疾学生特点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其中信息技术作为公共基础课9门必修课程之一,针对残疾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应用场景,着力提升残疾学生数智素养。同时,指导特殊教育学校积极为有需要的残疾学生提供“一人一案”的转衔服务,通过制订个性化转衔计划、调整课程实施、配备生涯导师等方式助力每一个以就业、创业为生涯发展目标的残疾学生融入社会。
人社部门持续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推动职业技能评价工作提质扩面。目前,本市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项目已涵盖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动画制作员、互联网营销师、电子竞技员、电子竞技运营师、电子商务师等数字领域职业(工种),鼓励包括孤独症群体在内的劳动者积极参加适合自身职业发展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提升技能水平,提高就业能力和质量,对取得职业技能证书的对象,符合条件的还可按规定申领职业技能提升补贴。
市委网信办围绕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联合市、区残联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无障碍技能培训,为孤独症群体提供更多就业机会。针对提升残疾人群体数字素养和技能,进一步总结经验做法、提炼典型案例,联合相关部门加大宣传推广,帮助各类特殊人群更好地提升能力、融入社会。
下一步,人社、残联、教育等各部门将对大龄孤独症群体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跟踪支持服务,密切关注数字经济时代下的新产业和新机遇,结合孤独症学生学习特点,引入相关教育、服务资源,为该群体就业融入社会提供更多机会。
衷心感谢您对本市人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5年5月14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