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多部门联动化解欠薪矛盾,30名劳动者安“薪”返乡
2025年8月,静安区一家餐饮企业因经营不善停业,导致30余名劳动者数月工资被拖欠。在企业负责人多次承诺支付却屡屡失信后,劳动者向静安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寻求帮助,希望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案件进入仲裁程序。
阅卷遇阻,证据不足陷“僵局”
仲裁员在阅卷中发现,由于劳动者取证能力有限、法律意识相对薄弱,现有证据难以清晰认定劳动关系;而用人单位全程消极应对,拒绝配合庭审,使案件陷入僵局。尽管仲裁员多次提醒补充证据,但部分劳动者已分散至外地,不愿再投入精力补证。若证据链始终无法完善,劳动关系将难以认定,劳动者的仲裁请求很可能落空。
主动破局,多方联动迎“转机”
面对困境,仲裁员并未简单地以“证据不足”结案,而是主动上报仲裁委员会,启动由区人社局、区检察院、区总工会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一方面,由区检察院向企业负责人严肃阐明法律后果;另一方面,联动区总工会法律援助中心,安排专业律师协助劳动者梳理工作记录、补强关键证据。在多部门协同推动下,用人单位态度发生转变,不仅确认了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还主动提出了初步调解方案。
精准施策,双管齐下解“顾虑”
随着调解流程深入推进,新的问题又浮现出来。用人单位提出工资金额较劳动者主张金额有所下调,且劳动者普遍担心“调解后拿不到钱”,对履行可靠性充满疑虑,始终不愿签署调解文书,调解进程再次陷入停滞。为化解信任危机,仲裁员第一时间核实金额下调确系双方对已履行款项等存在争议所致,随后仲裁员与法援律师反复核实工资明细,逐一向劳动者说明核算依据。针对大家最关心的“执行难题”,仲裁员还详细讲解了调解书的法律效力及后续执行保障措施,彻底打消了劳动者的顾虑。
节前办结,欠薪讨回安“民心”
国庆节前一天,30名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正式签署调解文书,用人单位承诺按期支付拖欠工资。这起一波三折的集体欠薪纠纷终于圆满解决。
此次集体欠薪案的妥善解决,是静安区人社局“主动服务、为民维权”理念的生动体现,也是静安区“仲裁+检察+工会”多方联动机制的成功实践,为劳动者打通了维权快速通道。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静安区人社部门将继续优化协作模式,不断提升欠薪纠纷化解效率,让劳动者少走弯路、快速维权,切实感受到法治社会的安全感与幸福感。(静安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