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城运中心:“城市大脑”不断迭代更新
【镜头】“不好,沪芦高速口一辆转弯货车发生侧翻。”国庆后的一天下午,浦东新区周浦镇界浜村的一名工作人员,正坐在村里联勤联动站的大屏幕前。说话的时间,实时视频里可见货车装载的易燃物已经洒落,火光四射。怎么办?
“如果放在过去,从事故发现到处置,少说也要一个半小时以上。”界浜村社会治理联勤联动站负责人姚辉说。可当天,那名工作人员冷静地点按了一下屏幕,就接通了与新区城运中心的远程视频。双方沟通情况后,镇里的公安、消防、城管等相关部门立即同时出动,第一时间妥善完成人员疏散和现场处置。前后不过只用了40分钟,将对周边村民、过路车辆的影响减到了最低。
界浜村,在浦东新区700余个村居组成的复杂社会治理体系中,如同树干上一根小小的枝桠。可它的健康有序,却足以反映出了整棵大树——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的生长状况。
【回眸】去年11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通过大屏幕了解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情况。总书记强调,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
2018年11月6日下午,习近平在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了解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运营情况。
一年过去了,围绕“联合、即时、智能、协同”的努力方向,浦东城运中心这棵大树上,又结下了新的果实。
在浦东城运中心大门的另一侧,如今新添了一块“上海市浦东新区应急管理局”的招牌,意味着应急工作与城市日常管理工作开始融为一体。以往的城市管理,以部门职责为出发点,各部门根据分工、各自负责。现在,浦东城运中心入驻了区应急办、公安、120急救中心、城管执法、市容环保、市场管理、建设交通等城市管理一线部门,所有的政务信息都在一个平台共联共享。
走进指挥大厅,这样的融合还体现在更多方面。今年年初,浦东“城市大脑”再一次更新迭代,类似噪音扰民、公交线路优化、汽修摊位管理、渣土车运行、防台防汛等60个智能城市管理专业化模块相继推出。目前,“城市大脑”已经实现了109个单位、341个系统、11.8PB使用数据的广泛归集,部署物联感知设备近4万个、与公安共享视频8000多路。哪里的消防车道被堵占了?哪里发生了紧急的情况?遍布全区的智能传感器,会在一秒内把信息传递给“城市大脑”。
这意味着什么?浦东新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王礌说,随着今年浦东城运中心的管理体系升级进入2.0版,意味着在1200多平方公里浦东大地上,主动发现更智能了、要素管理更精细了、协同处置更高效了、治理体系更多元了。
就拿浦东城运中心大屏幕上一幅浦东地图上,密密麻麻的小蓝点来说。每一个小点,都代表着一个甚至数个现场管理人员的所在位置。 浦东新区智能化提升专项组负责人孔繁渊告诉记者,这些管理人员,有的是村居的网格员,有的是委办局的现场督察员,通过一个手持的移动设备,他们可以随时与“城市大脑”取得联系,一键反馈;与此同时,浦东城运中心的指挥长,也可以同任何一名现场管理者进行视频对话,随时查看他们的行动轨迹、任务清单、处置情况。
这一年里,伴随大树的茁壮成长,一个个密布的枝桠也有了进一步的延伸和发展。原本在浦东城运中心三级管理体系中,除了区级层面的设计外,36个街镇也都建有城市运行分中心。今年以来,各个村居也逐步接入了系统,共同密织了一个遍布全区的“天网”。界浜村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姚辉说,得益于村居联勤联动站与镇分中心、区“城市大脑”的互联互通,近半年来,村内的治安状况显著改善。“往年平均每月都会有2次左右的失窃案件发生,而今一连几个月,百姓生活都相安无事。”
今年以来,上海市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城市运行管理平台系统建设,硬件、软件和数据基础逐步夯实。目前正在打造的城市运行“一网统管”,重在通过一个强大的智能化体系,具体而精细地感知城市运行动态变化,及时发现问题、研判风险、应对处置,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管理的新路。
浦东城运中心24小时运转着。
屏幕上每一个小点,都代表着一个甚至数个现场管理人员的所在位置。
在浦东城运中心大门的另一侧,如今新添了一块“上海市浦东新区应急管理局”的招牌,意味着应急工作与城市日常管理工作开始融为一体。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