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那些家乡的建设者们,将汗水挥洒在家乡的热土上

发布时间:2020-10-27
  “很多村子都老了,年轻人都走光了。”这是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出生于东北山村的马亮发出的感慨。他放弃了进修重点美术院校的机会,重返故乡,建设故乡。电影里有“神笔马亮”,其实,在现实中也有很多人做出了同样的选择,他们扎根家乡,建设家乡,开启了一段别样的职场人生。

 

  “扁豆姑娘” 
  扎根乡土 带领乡亲致富一方
 
  “我是土生土长的浦东本土农民的女儿,父亲从小带着我在田间地头种扁豆,摘扁豆。”王黎娜的父亲王红刚是当年那个把小小扁豆做成上亿元大产业的“扁豆大王”。从小深受父亲影响的王黎娜,看到了都市绿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也怀揣着对家乡土地的热爱,在银行工作两年后选择辞职,建设家乡。
 
  结下“扁豆情缘”
  明确产业发展方向
 
  选择农业就是选择辛苦。这十多年间埋头田间,包括家人在内的很多人,甚至乡里乡亲都对她表示质疑和不理解:好好的一个大学生,为什么来种田?从“都市丽人”到“扁豆姑娘”的身份转变,一开始也让王黎娜很不适应。“工作量是在银行的两倍,农忙的时候更是忙得不可开交。”这么多年来,她一心扑在农田,扎根农业,潜心学习与钻研。
 
  “我也曾有过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刚回到家乡的第一年,王黎娜想放弃的念头十分强烈,当时她的身体处于长期高压和透支的状态,而父亲的一句“你觉得我们合作社接下去往什么方向发展”直接把她问住了。“我当时还没有想清楚自己到底能做什么,能做好什么。”
 
  不过,在父亲的引导和不少贵人的帮助下,她逐渐明确了日后的发展方向——发展为了农民,发展依靠农民,发展的成果和农民共享。
 
  成为“职业农民”
  创新思路打造科普教育基地
 
  为了发展需要,她又抽时间专门攻读了农学硕士学位,让自己成为真正的“职业农民”,并组建了一支由硕士、本科生、大专生组成的高学历青扁豆种植队伍。2011年,这个团队在对19种青扁豆品种杂交、试种后,培育出了“红刚三代”青扁豆新品种,青扁豆的抗病性、商品性都有明显提升,产量和经济效益也大幅提高。
 
  拥有了可爱的女儿以后,王黎娜在农忙时会将女儿也带到田间一起感受自然,这是她与女儿特殊的“亲子时光”。“她不仅很喜欢和我待在一起,也耳濡目染地会向访客们介绍青扁豆。”王黎娜渐渐发现,对于孩子来说,田间课堂是很好的自然科学学习场所。
 
  正是受到女儿的启发,目前王黎娜结合当下乡村建设的热点与发展趋势,在保证生产的基础上,致力于将青扁豆生产基地进一步打造成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让更多城里的孩子有机会接触乡村和农田。
 
  扎根广阔天地
  继续投身基层建设家乡
 
  “趁年轻,去基层!”这是习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寄予的厚望,也是王黎娜扎根田间地头十余年来的切身感受。她与父亲的扁豆产业带动了一个城镇及周边乡镇的共同发展。“青扁豆生产专业合作社从2004年成立发展至今16年的时间里,已整体带动周边老百姓增收共计20多亿元。”心怀感恩的乡亲们亲切地把自家的新房称为“扁豆楼”,把新买的汽车称为“扁豆车”。
 
  浦东新区三农工作农口系统“先进个人”、浦东新区“创业带头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标兵……十几年的田间磨砺带给她的不仅仅是一项项殊荣,还有她对现代农业未来发展前景的美好愿景。“乡村振兴建设的关键是优质人才输入。农业是一片广阔天地,只要肯踏实努力,必定大有所为。”王黎娜希望未来有更多优秀的年轻人投身基层一线,和她一样,脚踏实地建设自己的家乡,建设中国千千万万个美丽乡村。
 
 
 
  “青浦小囝”
  挥洒汗水 带来无限成就感
 
  作为上海九大市级工业开发区之一的青浦工业园区,起到了打造整个青浦区制造业高地的重要作用。园区成立25周年来,李军作为园区的第一批建设者,陪伴着园区一步步发展为现今创造整个青浦三分之二工业产值的重地。李军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青浦人,他很感谢园区对自己的栽培,也很荣幸能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园区发展的陪伴者
 
  “我的职业发展轨迹和园区的发展是同频共振的。”1996年,19岁的李军来到园区,从一线员工做起,伴随着园区共同成长。园区刚成立的时候,一眼望去还是大片的农田,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还不完整。“大部分的工作人员都是青浦本地人。当时园区领导带着我们白手起家,废寝忘食地建设园区。”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团队一起去市区参加展会,为了第二天能够更好地参展,从现场布置、材料准备到物品搬运,董事长带领大家齐上阵,一直忙碌到凌晨,都毫无怨言。
 
  就这样,李军一点点看着原来的农田变成工地,再变成企业。作为亲历者和家乡的建设者,他的内心充满了成就感。“一开始园区内只有几十家企业,现在扩展到近3000家,实现超过千亿元的产值和超过百亿元的税收。”他骄傲地说,在这块56.2平方公里的空间中,入驻的企业达3000余家,仅获得青浦百强表彰的企业,就有50多家都出自园区。
 
  做过招商,干过企业服务,还负责过经济运行与管理……多年磨砺和一次次迎接挑战、攻坚克难中,李军逐渐成长起来,从一名普通员工走上管理岗位,并于今年4月被任命为上海青浦工业园区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深受认可。
 
  最难能可贵的是,工作状态一直比较忙碌的他,始终不忘初心。“我每一天上班都和第一天来上班的感觉是一样的,充满了干劲。”如今,对李军而言,工作的模式和方式永远是不断创新的过程。“我们做招商服务这块的,需要不断与其他地方竞争,在借鉴别人的同时也要形成具有特色的个人模式。”李军坦言,服务这件事,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美好家乡的建设者
 
  在李军看来,他作为青浦本地人,从小在这块熟悉的土地上成长。园区工作给他带来很大的成就感,他也希望通过个人努力让园区变得更好,让青浦变得更好。“青浦区目前遇上了进博会和长三角一体化这两大重要国家战略,这是前所未有的。”
 
  今年正值青浦工业园区成立25周年,在李军看来,当下整个园区的转型升级是比首次开发更困难的工作。“我们不能止步不前,要继续努力将园区提升到更高层次,让园区为青浦区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李军的言语中充满了信心。
 
  而对于园区的培养,他总是心怀感激。“感谢园区,在这里,我有了属于自己的事业,也收获了幸福美满的家庭。”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开放且多元化的成长性平台,在这里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也能够接纳并吸收大量全方位的信息,值得多年坚守和付出。
 
  一个人不管在哪里工作,都只是为了自己而努力,但当他在家乡工作的时候,就是为了给整个家乡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对李军而言,家乡与个人的关系,就是鱼和水的关系。“祝愿青浦发展得越来越好,也希望青浦能够成为真正的‘上海之门’,为整个上海的发展贡献青浦区的价值。”这是李军心中对于家乡最美好的愿景。
 
(来源:乐业周刊第113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