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嫂”在上海生根,上海市人社部门积极推进家政扶贫项目

发布时间:2020-10-30
  随着上海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每年都有近50万名家政从业人员在上海为老年人提供各项家庭服务,其中98%的从业者系外来人员,“云嫂”则是其中颇具口碑的一支队伍。在上海从事家政服务的云南籍服务人员有着纯朴勤劳的口碑,既有坚守家政服务岗位十九年多的云南籍新上海人、2017年“十佳”上海市金牌家政员戴虞芬;也有姑嫂结伴在沪从事家政服务的贾成美、黄祥美等一批优秀家政服务员,她们已为“云嫂”品牌在上海生根开花打下了基础。
 
  近年来,上海市人社局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战略,认真落实沪滇两地人社部门对口扶贫工作,积极推动就业扶贫的实质性项目。从2018年起,沪滇劳务协作“云嫂入沪”项目开始运行。在市人社局的指导下,上海市家协根据本市家庭服务业市场人力资源缺口状况,重点将家政服务、母婴护理和养老护理三项内容列入“云嫂”家政培训项目,提出了“以培训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创业”的目标要求,并提出了“一人做家政,全家都脱贫”的口号。
 
  在沪滇两地人社部门互助支持下,通过选送业内资深老师送教上门培训及招聘企业视频面试的方式,提升效率,至今已在云南省培训了500多位“云嫂”。除去入沪的“云嫂”,加上培训后在当地就业的,通过“家政扶贫”,前后共解决了400多位“云嫂”的就业问题。

  “云南省的贫困线是人均年收入2300元以下,超过2300元就脱贫。如果一个云嫂来上海做家政,每月四五千元(基本保证收入),则第一个月就脱贫了;如果做一年,假设家庭人口12位,也全部脱贫了。” 市家政行业协会会长张丽丽表示,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同时也为上海家政员队伍拓宽了人力资源供应的源头,让家政扶贫十分有意义。
 
  与此同时,上海市人社局指导市家政行业协会,通过家政扶贫联盟积极推进与云南、贵州的家政劳务协作促进贫困妇女就业的项目,至今已有120多名“云嫂”、“黔女”入沪从事家政服务。在她们中间,涌现了很多扶贫扶志、脱贫自强的典型事例。

  罗艳:没想到第一份工作就走进“进博会”

  不到二十岁的罗艳来到上海后,就加入“悦管家”平台成为一名食堂帮厨。她没有想到,在上海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服务“进博食堂”。

  “最初的一个月特别想家,极度不适应。上海城市很大,管理严格,生活环境特别好但节奏却特别快。”罗艳说,为“进博会”服务的这段时间,也让她慢慢适应了上海的节奏。
 
  “因为在学校时学习的是护理专业,技校刚毕业就来到上海。包吃住,除去四金,月收入能够达到4200元至5000元。”
 
  “现在,我每月能寄回家3000元,可以轻松解决两个妹妹的学费。真没想到,我来这儿3个月就能赚够原本全家1年的收入!”
 
  杨秀芬:一个月工资是之前的3倍

  杨秀芬是来自腾冲市的“云嫂”,作为一名没有任何服务技能的家庭妇女,来到上海之后让她学到了一技之长。

  “公司给我们好好地培训,培训了以后我们在餐厅上班。以前学不到的东西,现在我们也学到了。这份收入对我们家庭有很大的帮助。在家我们打工,平时也就是1800元左右。我们来到这边,公司给我们很好的待遇。工资也相当于那边的三个月收入。”
 
  刘星:“00后男云嫂”“C位”出道

  一名“00后”的男生,名叫刘星。所学的是中医专业,曾在云南文山州中医院实习。通过视频面试,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吸引了上海“爱照护”养老机构的关注,成为一名年轻的护理员。

  刘星在社区养老中心担任的是“排药员”,他每天都要奔波于不同的社区进行排药。老人们大都长期服药,种类繁多,刘星一次需要排满老人一周的药量,需要认真仔细核对。午饭时间到了,刘星又“变身”老人的营养膳食员,为爷爷奶奶们盛汤添饭。老人的膳食根据各自身体情况也有区分,刘星也要像排药一样认真对待。
 
  刘星说,在社区养老院照顾老人令他有家的感觉,并不觉得累,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得本领、得到认可,为上海养老行业贡献一份力量,哪怕日后回到云南,也能有一技之长去回乡创业、建设家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