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烟花”的“上海时间” 迎战台风 展现智慧担当与关怀

发布时间:2021-07-27

  7月26日入夜,虽然仍按计划停运,上海虹桥火车站站厅的灯却还亮着。

  正常情况下,虹桥火车站不会通宵运营。但台风期间有少数旅客退票、滞留站内,车站在候车大厅为旅客划出一片休息区域,彻夜留灯。随着今天的晨光替代这灯光,各趟旅客列车也将逐步恢复运行。

  一盏盏彻夜长明的灯,折射出上海迎战台风“烟花”的智慧、担当与关怀。全市上下一心,共同构筑起我们安全温暖的家园。

  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化作上海迎击台风“烟花”一项项具体行动: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各方力量抢险救灾,预警预报不断发布,受灾群众妥善安置,生产生活秩序快速恢复……

  高效有序的城市管理,无私奉献的逆行者,自觉热心的上海市民——迎战台风的过程,上海这座城市的品格更加彰显。

  “烟花”易冷,人心长暖。

  “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

  7月25日上午,台风“烟花”来势汹汹,上海风骤雨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赴抗台一线,实地检查全市防汛防台工作,看望慰问奋战在防汛防台一线的干部职工,就全力防御台风“烟花”再作部署再抓落实。

  当天中午,“烟花”于浙江舟山登陆,很可能26日凌晨再次登陆。市领导又连夜赶到市防汛指挥部,就全力做好台风“烟花”二次登陆前后有关防御工作再检查再部署。

  以更加警醒的值守态度、更加到位的责任落实、更加周全的应急预案、更加严密的防范举措、更加高效的协同调度,形成全市防汛防台强大合力,全力打好防汛防台攻坚战,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超大城市运行安全有序。

  面对险急难问题,党员干部身先士卒。7月23日起,金山区防汛指挥部副总指挥、区防汛办主任、区水务局局长赵云就住进了指挥部,吃泡面、睡沙发,和同事24小时值守。

  7月26日1时,大屏幕上的一线海塘出现7个人。指挥中心立即联系区海塘所,核实后才发现7人都是一线海塘巡查人员。

  虚惊一场,又感慨不已。赵云说:“这既说明‘一网统管’的灵敏度,也反映了所有工作人员在防汛防台中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同样在7月23日,上海还是蓝天白云的“水晶天”,各项防台防汛的准备工作就已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中。下午时分,上海市公安局轨交总队宜山路站派出所副所长王吉毅和地铁工作人员一起,抬着与地铁出入口等宽的阻水板,卡进地铁2号线中山公园站8号门的插槽,两块阻水板形成半米高的挡墙:“加上其他防汛物资,应对短时强降雨造成的雨水倒灌不成问题。”

  这是一场地铁防汛综合演练。除了阻水板,沙袋、阻水袋等一应俱全,车站甚至配备了水泵和皮划艇,用于极端情况的疏散救援。事实上,上海轨道交通还从未遇上过这样的险情,但王吉毅觉得:“事先准备得更充分,群众的损失就更少;现场处置更快速有力,城市就更安全。”

  高效有序的城市管理

  7月24日下午,普陀区2820个不为人关注的地下空间,全部通过“一网统管”纳入普陀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的物联设备感测技术中。

  “过去全靠工作人员‘铁脚板’去了解和处理情况,工作量较大,效率不高,特别是应对这样的极端天气。”普陀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如今全区渗漏水隐患多发风险点已陆续安装67个水浸探测传感器:“当积水高度达到水浸绳探测高度,传感器报警信息会同步发送至‘一网统管’大屏和巡检员手机上。”

  面对台风“烟花”,上海的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开启24小时监测,提供降雨量、风力、城市交通信息等各类参考数值,并与上海气象部门实时通讯:在“一网统管”的框架下,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的安全态势有了清晰的轮廓。

  “台风期间能不能买到蔬菜?”7月23日下班后,市民秦晴赶到家附近的超市一看,心里凉了半截:绿叶菜全都没了,肉制品也所剩无几。但第二天一早,超市货架上又放满了新鲜的肉和蔬菜。

  风雨交加的7月25日中午,距离秦晴家50余公里外的江桥蔬菜批发市场,30吨载重量的大货车依然在排队等候进场。市场负责人介绍,台风来袭这个周末,市场的日均蔬菜批发量比平时增加了1000余吨。联华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刚介绍,他们对常见蔬菜加大进货量,“每个单品的库存量确保至少20吨/日。”

  恶劣天气里的城市烟火气,让市民对城市管理运行水平有了暖心的切身感受。

  7月24日下午开始,上海的公园、文化场馆、旅游景点陆续宣布临时关闭。当天晚上,市民陈磊收到一个陌生电话,接通之后发现是朵云书院打来的:此前他曾预约参加25日一场线下活动,活动取消后书院方给每位预约读者发送了提醒短信并希望回复,陈磊没留意手机短信,于是工作人员便电话通知每一位未回复的读者:“这是上海特有的人文细节!”

  7月25日下午,上海地铁所有地面、高架区段暂停运营,涉及15条线路。当晚,上海市政府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各企事业单位“充分考虑因恶劣天气和交通原因造成的出行困难,针对职工上下班问题作出合理妥善安排”。

  这可能是上海“人最少”的周一早高峰。“平时早上7点45分左右我们就要采取限流措施。”多线换乘的2号线世纪大道站区车站站长成晨说,这个周一早高峰没有进行限流。

  尽管如此,昨天凌晨的上海轨道交通网络运营指挥调度大楼依然忙碌。总值班室的中央大屏上显示着路网图、车站监控、台风走向,右侧画面是站点实时运营情况。上海地铁与气象服务中心共同研发的轨道交通气象风险预警系统,能显示每个站点的风力等级。

  一座高效的城市,不仅能“令行禁止”,也必须能快速恢复。昨天14时30分,部分停运线路恢复正常;16时30分,除5号线、16号线外,其余地铁线路全面恢复;18时,上海地铁全网络恢复正常运营。

  除地铁之外,上海两大机场和高铁,也都第一时间恢复运营。市民李晖预订昨天8时的机票,原以为航班会被取消,没想到接到短信说预计中午可以起飞,“12时就已经在滑行跑道上了,上海的效率没得说!”

  无私奉献的逆行者

  上海市气象局的气象主持人李力没想到,因为这场台风,自己意外成了热搜的“网红”。

  7月25日,李力和同事赶到位于临港的南汇嘴观海公园,因风雨太大,他几乎无法睁开眼睛,全身湿透,不得不“嘶吼”式地报道现场情况。有网友评论“充分感受到你的敬业和台风的威力”。

  “既然去就要发挥最大的价值,把最大的风、最大的雨、最真实的情况展现给大家,才能引起真正的重视。”李力说,自己下车那一刻“直接被吹懵了”,后来是绑着安全绳完成的现场播报:“希望大家多多关注天气预报。灾害在哪里,我们在哪里。灾害不停步,我们不停步。”

  台风期间,李力这样的专业气象主持人和各级媒体,或挖掘背后故事,或直播台风走势,源源不断地向公众传递最新的台风信息。市民袁琪说,正是有了这些源源不断的信息和正确的防汛防台知识,才知道如何应对风险。

  每到灾害性天气,总有这样一群逆行者、追风人,呵护城市安全和公共利益。昨天凌晨,黄浦江米市渡郊野公园处发生江水漫堤险情:江水漫过堤坝最低处,对二级防洪堤坝造成冲击,产生8米长的决口。4时20分,武警上海总队机动第二支队接到抢险任务,立即赶赴现场,充填沙袋,铺设防雨布,对堤口进行全面加固,并针对低洼处进行装填沙袋的加固作业,增强堤坝的防汛能力。6时15分,溃堤处终于完成封堵。

  昨天18时,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已要求各城市公园在台风警报解除后,抓紧组织力量开展公园的重新开放,今天起全市范围内关闭的景观照明设施将恢复正常开放。

  “烟花”离去后上海快速重放华彩,离不开台风期间一直默默坚守的环卫工人和应急队伍。截至昨天16时,上海824支绿化防汛应急队伍共疏枝96907棵,加固27256棵,倒伏的6955棵行道树已处理6551棵,公园绿地内倒伏的18949棵树木已处理10870棵,后续工作仍在继续。同时,全市338支道路保洁应急保障队伍已清扫易积水路段14571条次,清理了30.2万个次废物箱,清理了152.4万个次道路排水口周边落叶、垃圾和淤泥,共清理废物箱及道路垃圾6626吨。

  消防救援人员一直冲在台风抢险救援第一线。7月25日19个小时里,浦东消防支队共出警1124起。庆宁消防救援站隔壁超市往常22时就打烊了,这天一直亮着灯,超市老板为不断外出救援的消防员特地通宵营业:“他们太不容易了,我给他们留个门,随时可以来”。

  自觉热心的上海市民

  “肯定是假的,不要传这样的消息!”7月25日晚上,市民唐琼收到外地亲友发来的消息:“大雨把污物冲进水库,自来水受污染不能喝,大家赶紧囤水!”

  果然,当天晚上上海供水部门就发布辟谣信息,除了表示台风期间上海自来水服务供应平稳有序外,还详细介绍了上海自来水生产的全部过程。“这种谣言信息就是想让我们去抢水、囤水,这种天气不是给政府添麻烦吗?我才不要当‘冲头’。”唐琼说,相信政府、配合政府,是她在上海多年应对突发恶劣天气的“经验”。

  上周末,不少市民自发停住了外出的步伐,上海街头一度被网友调侃“警察比群众还多”,有市民直言“在家看奥运直播不香吗?”昨天周一,不少公司也纷纷要求“居家办公”:“一身雨一脚泥,办公效率未必高。”

  市民群众的高“配合度”,是上海每次应对极端恶劣天气的“底气”。7月24日起,台风步步逼近,上海东南角、两面临海的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风雨大作。然而上海电机学院的体育馆里,中央空调温度适宜,900余名被临时转移安置于此的人们在凉席上休息,墙上的巨屏正在直播东京奥运会。

  截至7月24日19时,大风吹起前,临港新片区382个项目以及田间菜地、危棚简屋已完成全部26042人的安全转移;7月25日22时,上海市防汛指挥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上海共安全转移撤离36.1万人,投入应急值守巡查人员20万人次。

  市民群众的“配合度”,临港新片区防汛办相关负责人李俊昌很有感触。他有一个400多人的“大群”,新片区各单位各部门、开发主体、社区基层负责人、工作人员都在其中。而且,这里每个人还各有自己的“小群”——发展出多名“下线”,密织起一张大网,覆盖新片区的每个角落。

  “黄日港路38号树木倒伏在车库门口,业主无法正常出入。”有居民向认识的政府工作人员反映突发情况,立即被转发到群里。两分钟后,“马上处理”四个字就出现在群聊中。不到半小时,工作人员已经赶到现场处理。“有时候,这里的消息比城运大厅的指挥中心还灵通!”

  风雨中,同样少不了市民群众守望相助的身影。25日11时,杨浦区长海路派出所民警巡逻至中原路时,发现一辆车停在马路中间打着双闪,立即上前询问。原来这位市民去长海医院看病途中车辆抛锚。民警想帮忙把车推至安全地方,但风雨过大,几次尝试车辆纹丝不动。一位路过的外卖小哥停下车,携手推动了车辆。

  历次迎战台风,上海总能取得胜利,很多网友说上海有“结界”。

  上海的“结界”在哪里?就是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

  (来源:中国上海政府网 转自于解放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