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神光”,一起来和这位“上海市杰出技术能手”点亮2022!
发布时间:2021-12-31 17:25
我们的2021将要过去
这一年,我们
看见光、追随光、成为光、发散光
每一份耕耘
都喜获丰收
时光,从不辜负每一位奋斗者
一起来看这位“追光者”
毛伊荣,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高级技师。
自16岁起,毛伊荣就与石英玻璃和氢氧火焰为伴,从一个普通的玻璃灯工,逐渐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他曾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0项,被授予“上海市技术能手”“嘉定工匠”“上海工匠”等荣誉称号。2021年,毛伊荣又获得了“上海市杰出技术能手”称号,实至名归。
参加工作28年来,毛伊荣专注做了一件事——为我国的激光聚变装置吹制大功率脉冲氙灯。
大功率脉冲氙灯是激光聚变装置上使用数量最多的光学部件之一,其高效可靠的性能直接关系着激光聚变装置的稳定运行。而激光惯性约束聚变是当前国际上的研究前沿和热点领域,它的终极目标是让人类获得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
在我国,这一项目以“神光”命名,是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国家“863”计划共同支持的大科学工程项目。
炉火纯青,点亮“神光”
脉冲氙灯看似简单:一根石英管加两个电极,里头充入一点氙气。但要确保它能在一毫秒内承受两万安培电流和几万焦耳能量的强烈冲击,而且还要稳定可靠地工作几千、上万次就非常不简单了。由于金属钨电极与石英玻璃之间的膨胀系数相差10倍,所以采用过渡玻璃封接技术是实现两者间高强度气密封接的关键。
目前,过渡玻璃封接大功率脉冲氙灯关键制备工艺和技术主要由玻璃灯工人员手工操作完成,机械设备无法替代。这项工艺要求技术人员面对1200℃以上的高温,并在强光下抓准玻璃软化的一瞬间进行吹制成型,稍有偏差就必须报废。
在毛伊荣的工作台上,看不到任何先进的科学仪器。一块湿毛巾、一盆水、一把镊子就是他的日常工具。穿上工作服,戴着墨镜,一只手拿着灯管辅助,另一只手慢慢转动,就这样开始了制作。
吹制时,石英玻璃在2000℃左右的氢氧气火焰的加热过程中散发着刺眼的光芒。几分钟后,他身侧的温度将近100℃。虽然房间内空调开得很足,但不一会儿,他后背都湿了。
日复一日,毛伊荣做着看似枯燥又需要精力高度集中的工作。“手肘抬起来,肩膀放松,手里面拿着一根石英管,让它正反转动,360度均匀地加热,师父随时会从后面抽走你的石英管,手既要捏住,又要把它灵活地转动起来。”毛伊荣这样形容着每天的练习项目。
上班时候练,回家拿一根筷子,绑一根绳子,坠一个稍重的东西继续练。“没有捷径可走,纯粹靠苦练,直至现在,我和团队还需要经常练习基本功操作,才能保持‘手感’,尽量做到不失误。”毛伊荣深有感触地说。
专注这一工艺28年,毛伊荣不仅将自己的技艺练得炉火纯青,更是带领团队不断克服难题,探索技术革新。
久久为功,攀登技能高峰
2013年,毛伊荣带领团队负责开展高温金属封接大功率脉冲氙灯手工熔封成型技术和关键工艺机械化的攻关工作。由于国际上对相关技术都严格保密,在没有同类设备和成熟技术可供参考的情况下,毛伊荣团队只能自力更生。
从开始攻关时的一张白纸到设备辅助制造出第一支灯,他们足足用了3年时间。工艺试验期间还几次发生因技术不过关而灯管爆炸的危险情形。
当时正值酷暑,为了准确测得石英管熔接时表面的温度及熔烧时间等参数,必须保证温度2000℃左右的氢氧火焰不被外界环境所干扰,因此工作室不能开空调和风扇,他们身上的工作服湿了干、干了湿,常常是一天下来,整个人像“发酵”过一样。
薪火相传,传播工匠精神
一直以来,玻璃灯工是特殊工种,从事该行业的人员受众面小,主要通过师徒带教的形式将吹制技术代代传承。
毛伊荣常说:“烫伤是我们这行的军功章。”付出努力终有回报,毛伊荣团队负责的机械化熔封成型设备研制成功并且批量试制出样灯,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大功率脉冲氙灯的机械化辅助熔封和制造。不仅圆满完成了总装项目部组织的高温金属封接大功率脉冲氙灯百万发次的可靠性考核试验,而且试验全程“零失效”,标志着我国的大功率脉冲氙灯研制技术和器件性能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令毛伊荣非常骄傲自豪,也令他在攻克技术难关的道路上行走得愈发坚定。
如今,毛伊荣所在的单位——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也逐渐打造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梯次衔接的玻璃灯工队伍。这些技术员们共同成为点亮“神光”光源的人,毛伊荣也正在向世界最强激光装置“吹灯者”的目标继续奋进。
心有所向
平凡的日子也会泛着光
任何人,都是自己幸福的工匠
一起点亮2022!
(嘉定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