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通货”让找工作更容易!身边的“技能加油站”落地上海长宁

发布时间:2025-04-21 15:50
  

 

 

  

  “在公共实训基地能让我实践课堂里学的知识,而且就在长宁区,真的很方便!”来自东华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大四学生李同学表示,她所学的专业是一项实操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反复实践才能理解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然而实操所需的设备并不常见,其占地面积较大,甚至学校里也没有配备。东华大学通过附近的“15分钟就业服务圈”尚创汇驿站与公共实训基地建立起了良好联系,由学校统一预约,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场地和设备。李同学借此机会不断磨炼自己在服装制版方面的技能,在今年的校招中,李同学凭借其出色的表现成功入职区内某服装创意企业,担任设计师一职。

  技能作为就业市场的“硬通货”,广受人们关注。近日,长宁区人社局在全市率先成立中国(上海)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15分钟就业服务圈”联络点,通过“三级联动”“三方协同”“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完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让更多劳动者以技能之长点亮职业前程。

  市、区、街三级联动,以机制赋能夯实工作基础

  长宁区人社局深化“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工作模式,通过市区联动、区街联动,整合、开发、共享优质培训资源,为提升就业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资源整合,市区联动聚优势。区人社局主动对接市人社部门,积极争取工作支持,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探索建立中国(上海)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15分钟就业服务圈”联络点,助力培训机构就近快速获取中国(上海)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四大中心25个实训室相关信息,并进行预约操作,充分运用市级实训基地场地、设备、项目等优势,积极盘活市区优质培训资源。

  资源下沉,区街联动助匹配。在中国(上海)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15分钟就业服务圈”联络点,探索制定“6+N”服务事项,即,就业排摸、岗位募集、能力提升等6项就业基础功能+技能体验、技能竞赛、技能交流等N项培训专项服务,帮助劳动者了解长宁区特色技能培训项目开班计划和培训机构信息,推动培训资源进一步下沉街镇,助力劳动者实现高质量就业。

  政、校、企三方协同,以人才赋能助力产业发展

  长宁区人社局深化“技能培训+产业发展”工作模式,将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主动融入区域产业发展大局,搭建政企精准匹配平台,强化人才支撑和技能保障。

  摸清需求,助力企业人才培养。依托“家门口”“楼门口”15分钟就业服务站点,就近就地走访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问需于企、问计于企,了解企业用工情况和人才培养情况,主动推介市、区技能培训政策和就业相关补贴政策,推动惠企政策直达企业。同时,梳理人才招聘和职业技能培训需求,“一企一策”“一企一专员”提供后续服务。

  开发课程,助力重点产业发展。与区域院校和区培训机构等合作,结合中国(上海)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培训项目,制定20余项重点产业培训课程清单,对接培训院校和实训场地,针对性提供优质课程,满足15分钟就业服务站点周边企业需求,促进产业用工需求和职业技能培训有效衔接。如,聚焦时尚创意产业,服装制版师、宝玉石和金银器鉴定、摄影等培训项目实践操作课程,为相关产业重点企业培养输送技能人才。

  人员、场地、服务三位一体,以保障赋能提升工作质效

  长宁区人社局积极探索“技能培训+社区治理”新模式,依托“15分钟就业服务圈”联络点资源,为辖区内劳动者提供一站式就业培训保障服务。

  组建服务团队,确保人员配备到位。用足用好区就业培训资源,组建由区培训服务人员、社会化培训行业专家等力量组成的社区培训服务团队,近距离排摸收集辖区群众技能提升需求和就业意愿,为劳动者精准开展体验活动,精准匹配培训课程,精准提供职业指导,精准推荐就业岗位,实现劳动者“体验-培训-就业”一站式上岗。

  延伸服务范围,加快联络站点布局。以中国(上海)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15分钟就业服务圈”联络点为牵引,结合区域劳动者、企业和培训学校需求,按照“试点一个、成熟一个、新增一个”节奏推进,进一步拓展联络点覆盖范围,建设更多“校门口”“楼门口”“园区门口”联络点,做好培训场地和专业设备供给,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和招聘服务活动,推动市、区技能培训服务赋能社区治理,不断提升技能培训工作质效。(长宁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eb4ec937407f4ba6b8e20dd13b08c7ce.jpg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