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师”变身“咖啡主理人”,就业帮扶体系下的乡土职业新生

发布时间:2025-07-18 16:33
  

 

 

  

  去年此时,刚走出校园的小王还辗转于上海各大招聘会。尽管怀揣环境设计的专业证书和作品集,但在激烈的都市人才竞争中却屡屡碰壁。如今,这位宁波姑娘已成为崇明竖新乡村振兴事业中的新生力量,融入这片咖啡香日渐浓郁的乡村热土,用咖啡唤醒乡村活力。而她的蜕变故事,生动诠释了基层就业帮扶体系的创新实践。

  全域宣传网络的精准触达

  崇明区通过构建“线上+线下”协同联动的就业服务宣传体系,实现就业服务信息的精准触达。线上依托“崇明人社”微信公众号及各乡镇新媒体矩阵,每周定期发布岗位速递,动态更新15分钟就业服务圈活动日程;线下通过举办专场招聘会、重点企业推介会、求职能力训练营等活动,形成多层次服务供给。“当时在公众号上看见有崇明竖新镇文创基地的岗位推送,我感觉或许有适合我的舞台。”小王翻看着保存的公众号推文,“这个预约链接直接让我联系到了就业服务站导师,开启了一段意想不到的职业旅程。”

  一人一策的精准帮扶实践

  竖新镇就业服务站实施“一人一策”精准帮扶机制,通过建立求职者专属档案、绘制包含专业技能与职业倾向的“能力画像”,并配备专职就业指导师开展深度咨询,系统把握每位求职者的职业诉求与发展潜力。这种高度定制化的服务模式,确保了帮扶措施与个人特质的精准匹配。针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小王,服务站在提供两家本土文创企业实习机会的同时,敏锐捕捉到她对咖啡行业的特殊兴趣,进而创新设计出“双轨制”职业发展方案:一方面组织青年导师团队开展为期两周的“模拟面试+作品集优化”专项特训,另一方面安排其参观当地特色文旅项目中的咖啡文创空间。“服务站发现我对咖啡行业的热爱后,特意安排了咖啡师职业体验日,这让我意识到可以将设计审美融入咖啡艺术。”小王回忆道。服务站负责人补充说明:“小王的设计背景恰恰契合乡村咖啡馆‘咖啡+文旅’的差异化发展需求,这种跨界优势正是我们重点发掘的人才特质。”通过精准识别跨界潜力、兼顾专业匹配与个人志趣的服务理念,最终促成了小王在咖啡师岗位的成功就业,实现了从环境设计到咖啡文化的跨界职业发展。

  政企协同的快速对接机制

  服务站建立的企业联络员制度,通过常态化走访和信息化平台,确保企业岗位需求实现“当日收集、次日匹配”的高效对接。在上海椿萱?壹琳文化空间筹建精品咖啡区时,服务站联络员第一时间捕捉到企业用人需求,立即启动“三同步”服务流程——同步对接小王推送岗位信息、同步组织就业导师团队开展专项辅导(含简历优化、模拟面试、乡镇场景适应训练)、同步向企业提供人才能力画像。得益于前期“一人一策”培养打下的基础,小王凭借其环境设计与咖啡技艺的融合创新以及对文创咖啡服务的独特理解,最终脱颖而出,成功获得咖啡师一职。整个招聘流程从需求确认到录用签约仅用时三天,充分展现了“需求即时响应-人才精准推送-过程全程跟进”的闭环服务价值。“这个浓缩咖啡与艺术设计的跨界舞台,正是服务站帮我找到的职业坐标原点。”小王的感言印证了政企协同机制的高效性。

  全周期就业服务保障体系

  就业服务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岗位匹配,更在于持续赋能职业发展。竖新镇就业服务站构建的“成长-追踪-提升”全周期服务体系通过建立的“成长档案”实现三重功能:实时记录职业轨迹、精准诊断发展需求、动态匹配提升资源。小王入职后,服务站仍每月定期为其提供政策解读、职业规划调整、推送提升资源等服务。这种深度陪伴使服务站敏锐发现:小王参与的乡村咖啡馆运营与崇明生态岛建设中的文旅提升项目高度契合。在刚闭幕的“上海国际咖啡文化节”上,小王在崇明乡村咖啡品牌参展处忙碌的身影,展现了就业服务与产业需求的深度对接,也印证了全周期服务体系的成效。这种贯穿职业生涯初期的陪伴式服务,既巩固了就业成果,也为人才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服务站负责人指出:“我们的跟踪服务就像职业发展的GPS,既确保人才不偏离成长轨道,更助力其登上更广阔的舞台。”

  从都市求职者到乡村咖啡师,小王的转型故事正在崇明竖新镇形成可复制的成功模式。这一现象背后,是崇明咖啡行业蓬勃发展的产业图景:近3年,崇明咖啡市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仅2024年就新增超50家咖啡馆,这些乡土品牌深度融合崇明生态禀赋,将“生态+文旅”场景的不可复制性转化为核心竞争力,涌现出多个网红打卡地。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越来越多青年正重塑乡土产业——他们既是“新农人”与新农村双向赋能的见证者,更是崇明“咖啡+文旅”特色产业带的建设者。当咖啡香飘过稻田与湿地,一份杯中的乡村振兴蓝图正徐徐展开。(崇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50718就业帮扶体系下的乡土职业新生4.jpg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