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有温度,人生有出路:崇明“三结对”的就业帮扶手记
发布时间:2025-09-05 10:05
在崇明区人社局的档案室里,102份结对帮扶档案被整齐归档,其中57份已标注“毕业”。但真正触动人心的,是档案边缘那些被反复摩挲的痕迹——小唐的档案上沾着咖啡渍,那是她第一次职业规划时打翻的“心灵下午茶”;陈女士的档案页角微微卷曲,记录着她每次紧握工作人员手心的力度;而小陆的档案袋里,还夹着那张写满鼓励话语的拒信……这些细节折射出崇明就业帮扶工作的深层价值——当制度框架与人文关怀相互交融,政策执行便成为重塑生命轨迹的温暖力量。
制度与需求的融合共鸣
“投递简历就像沉入海底的漂流瓶”——失业青年小陆的比喻折射出未就业群体面临的双重困境:物质层面的生存压力之外,是对价值认同的深层渴望。
崇明人社创新构建“三结对”就业帮扶机制,通过分层服务架构建立持续的情感联结:领导班子担任“政策辅导员”,在政企对接中为高校毕业生搭建信任桥梁;中层干部化身“职业规划师”,以专业经验帮助失业人员突破认知局限;人社青年作为“成长伙伴”,通过社交引导协助失业青年融入社会。
代际协作的服务模式,让就业帮扶从单向的政策输送升级为双向的成长陪伴。当帮扶干部说出“我理解你的潜力只是尚未被看见”时,制度设计便与个体的精神需求产生了有效呼应。此时,就业率不再仅是考核数据,而是转化为无数个“我懂你”的温暖时刻。
定制服务重塑人生轨迹
翻开高校毕业生小唐的帮扶档案,记录着详细的成长轨迹:8次上门心理疏导缓解焦虑,10次面试陪同积累实战经验,20余家企业对接筛选匹配岗位,12个月持续跟踪辅导贯穿其职业适应全过程。这些数字已超越常规工作记录,成为衡量其成长的重要指标。面对“家庭负担”与“职业偏见”的双重困境,帮扶团队用“心灵下午茶”助她克服社交恐惧,通过政企联动定制“弹性工作制”岗位,最终让这个曾深陷焦虑的姑娘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职场人。
类似案例在帮扶档案中持续涌现:杜老师为内向毕业生小沈设计非竞争性过渡岗位,搭建渐进式适应通道;仇老师通过持续疏导,帮助失业母亲陈女士突破“只会带孩子”的自我认知局限,重新发掘社会价值……每月两次的深度回访已超越常规工作流程,升华为双向的情感联结;近千次的帮扶互动也不再是简单的统计数字,而是串联成温暖的人生叙事。
政务服务中的人情温度
2025年3月的一条微信消息“胡老师,我面试通过了”,为失业青年小陆九个月的求职历程画上了圆满句号。在这场就业帮扶中,标准化的政务服务流程被注入了人情温度:简历指导不再是模板化的填写训练,而是两人一次次挖掘职业闪光点的共创过程;面试跟进超越了程式化的结果询问,演变为电话里模拟问答时的细致记录与反馈;就连冰冷的拒信也被小胡转化为柴犬表情的鼓励——“汪星人说下次一定行!”最终那份由两人反复打磨的“优势清单”,助小陆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个始于帮扶的故事在三月中旬迎来新篇章——成功入职的小陆主动牵线,推动所在企业参与“月月职达”招聘会,将获得的温暖传递给更多“曾经的自己”。
实践表明,公共服务的人性化转型并非改变制度框架,而是让制度运作更贴近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当政策执行既能解决未就业群体的共性困境,又能关注个体发展的特殊需求时,制度规范与人文关怀便能实现有机融合。共情实践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帮助每个受挫者重新认识自我价值,更体现在更多“小陆”们将获得的温暖传递给他人的时刻。(崇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