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人“怒放浦江”,工作稳了,工资涨了,技能值拉满,还能线上接单!

发布时间:2025-09-10 15:56
  

 

 

 

 

 

 

 

  

  山海相连,就业兴村。每年年初,上海市浦东新区的就业“大篷车”都会从“新”出发,跨越山海千里送岗,开进云南怒江州、大理州等地村寨,助力当地劳动者开启就业新征程。他们当中,一批又一批怒江籍劳动者来上海打拼,学技能、开眼界、增收入,成为上海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用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在“怒放浦江”开启“第二人生”。

  2023年5月,基于上海城市建设对高素质建筑产业工人的旺盛需求,浦东、怒江两地共同培育“怒放浦江”建筑工匠劳务品牌,推动云南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建筑产业工人大军。在两地人社部门携手支持下,品牌在上海沪遵集团落地生根,建立起由行业领先、体系完善、信息保障三个特征组成的东西部建筑劳务协作数字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生态链,实现就业人员流动有序、就业服务精准对接、就业质量持续提升的目标。

  今年3月,“‘怒放浦江’建筑工匠劳务品牌服务中心”“可信库怒江州驻沪就业服务工作站”“怒江州驻上海市农民工综合服务站”在位于浦东康桥的怒江州人民政府驻浦东新区劳务工作站揭牌。“两站一中心”的成立,是浦东与怒江劳务协作的又一里程碑。

  据统计,上海建筑工人总体约45万人,“怒放浦江”劳务品牌劳动者已达3万人以上,用工需求主要有资料员、钢筋工、装修木工、瓦工、油漆工、电焊工等。自品牌设立以来,近5000人纳入品牌服务体系,经过培训后成为产业工人,服务于上海建工集团各工程项目上。

  01 数字化平台打通供需对接,东西劳务协作深入更偏远地区

  “这根要50度,这根要90度”,在上海建工集团新时代产业建筑工人实训基地,只见一位钢筋工人把钢筋放在操作台前,设定好数值,开动机器,几分钟便完成了一摞钢筋的弯曲机械操作……这名工友叫仕友普,他的家乡在云南怒江州福贡县,来上海打拼已经三年多了。

  2023年5月,在怒江州当地人社部门的组织下,仕友普报名参加“怒放浦江”专技队面试被录取。2023年7月,仕友普来到上海浦东新区临港新片区参加首批怒江州专技队队长培训后,在试点项目耘艾路道路建设工程上开展以工代训,并通过考核取得了钢筋工中级技能等级证书。入职沪遵集团后,仕友普又参加了装饰技能和“可信库+砼仝系统”数字化平台应用等培训,并加入公司工会,成为工会会员。

  “以前有活干时跟着老乡在外打零工,没活干时就在家里养牛、务农”,他趁着停歇下来的功夫娓娓道来,爽朗一笑时露出洁白整齐的牙齿。“我在老家就有扎钢筋的基础,来上海后学了更多,很多流程不仅仅是凭手感,比如钢筋的弯曲角度、长度、分别用在什么地方等等,每一项都有更加严格的规定”。短短几年,仕友普从一名钢筋工人成长为管理15-20人团队的专技队长,他说,在上海学到的钢筋工操作技能附加值更高,管理团队的能力也提高了,“工作稳定下来了,交社保,每月工资有1万多,住宿免费”。他也通过亲身经历回家乡动员了三十多人来上海培训并就业。

  据悉,像仕友普这样的劳动者从云南老家出来之前,会在线上平台进行统一登记,根据他们的基本情况和就业意向,浦东新区人社部门和沪遵集团依托怒江当地工作站安排各类工种面试,符合条件的“点对点”转移到上海进行培训和以工代训,考核合格后正式成为“怒放浦江”建筑产业工人。沪遵集团工会副主席张海辉介绍,“从线上登记开始,平台会全程记录他们每一个事项,包括接受哪些培训、考什么证、参加了哪些实训、实际就业情况、薪资水平、施工安全管理及所获奖励等,通过3-5年时间,大数据对比分析形成一个职业画像,方便我们帮助劳动者精准对接和稳定就业。”

  张海辉所说的线上平台,是各级部门和沪遵集团携手打造的“可信库+砼仝系统”数字化平台。可信库主要由可信库怒江州驻沪就业服务工作站、产工专训、安全干事、建工基地小程序组成。四个平台后台数据互通,为前端应用平台砼仝系统服务,形成用工需求对接的动态数据平台,以职业画像分析实现点对点精准就业,以工人数据溯源实现就业人员的有序流动,以多部门联动实现就业人员安心就业。目前,数字化平台在上海松江站、迪士尼三角形酒店、中海顺昌玖里等多个重点项目应用,取得明显成效。

  “可信库+砼仝系统”数字化平台让和仕友普一样的工人在小程序上就能学习理论知识、安全教育知识,后续还能线上“接单”,从稳定就业逐步迈向高质量就业。据悉,“怒放浦江”的产业工人,对接到上海建工头部企业和42家劳务公司,每位工人在数字化平台库里对应多维度的指标评价,形成职业画像后,有相应的信用分值,决定其薪资水平。同时,企业在数字化平台发布用工信息时,分值高的个人和班组,在承接工程项目时,优先承接优质项目和附加值高的项目。

  02 从“民工经济”向“技工经济”升级,建筑工人技能含金量逐步提高

  “怒放浦江”建筑工匠劳务品牌成立之初,两地人社部门签订了以工代训服务合作协议。就业人员经过培训后开展自主鉴定,发放上海建工集团专项工种上岗证;同时在以工代训和就业期间,为就业人员提供专项技能等级鉴定服务,形成了“就地培训-批量输送-二次赋能-对口就业”一条龙服务。

  今年以来,浦东新区人社部门共开发12家企业2000多个托底安置岗位,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怒江州、大理州等对口地区集中推送、宣传岗位信息,实现岗位与劳动者精准匹配。通过包机形式,共组织9批次,207名对口帮扶对象转移来沪就业,为他们打造“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全流程闭环服务。截至目前,在岗率72.1%。

  沪遵集团与上海建工集团联合在上海和云南地区分别建立了培育基地。在浦东新区设立“上海建工集团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劳务基地”,主要承担培训、实训、竞赛以及先进工法工艺展示的功能。在怒江州民族中专学校设立“上石(沪遵)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怒江州)培育基地”,共同为就业人员开展宣导、培训、远程面试、就近就地就业等服务。沪滇劳务协作再发力,劳务经济创新发展,由“民工经济”向“技工经济”转型升级。

  据悉,“怒放浦江”建筑工匠劳务品牌产业工人技能等级共设置初、中、高三级,指标体系有等级指标、考核指标、激励指标。以钢筋工等级指标为例,初级工需要在住宅项目、材料搬运场景中掌握普通绑扎、运输辅助等技能;中级工需要在工业厂房、装配式吊装场景中掌握制作、机械操作等技能;高级工需要在超高层、科技园区场景中掌握焊接、套筒灌浆、数字化加工制作等技能。

  沪遵集团产业工人运营负责人王华院介绍,针对这些技能要求,沪遵集团设计了专门的培训模块和课程内容,“目前,品牌共培养产业工人约5000人,专技队长有400多人,2025年的目标是累计培养建筑产业工人10000人”。

  目前,产业工人队伍培养和劳务品牌相结合,已经培育出“1953装饰军团”“怒放浦江钢筋军团”两大产业军团。“1953是指建工在1953年转制成立的,所以我们沿用建工企业文化来打造建工集团产业工人队伍,采用军事管理模式,强调纪律性、组织性、执行力、学习力”,王华院表示,“1953装饰军团”目前培育了300多人;“怒放浦江钢筋军团”预计2025年底前规模达到4000人,其中怒江籍工人350人左右。

  随着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在建筑行业涌现,操作使用新设备、复杂项目中创新、应变等综合技能的需求,给建筑工匠带来机遇和挑战。比如,目前企业正在开展淋水机器人、焊接机器人项目培训,在测试楼房漏水工艺中,一台淋水机器人只需要3-4人遥控操作,相较于传统做法,大大提高了精度和效率。王华院表示,“针对高危有难度的焊接工艺,焊接机器人可以接收人工指令,点对点焊接,在速度和精度方面有很大提升”。

  掌握了高附加值技能的产业工人,在工资待遇方面也会有明显提升。浦东新区就促中心来沪人员就业科科长陈刚介绍,政企合作使得大量产业工人在上海稳定就业,“只要他们愿意留在上海就业,就能保证有活干、有干不完的活,建筑产业工人的收入在9万元左右,技能等级评价会作为绩效考核的参照,技能含量高的超过9万或10万元,专技队长的待遇也会更高一些”。

  03 产业发展与就业拓展融合发展,体系建设助推可持续稳定就业

  浦江情,携手行。今年,浦东新区人社部门和品牌建设单位正谋划深度打造“怒放浦江”品牌2.0版本。

  “怒放浦江”正推动产业升级和就业拓展融合。今年4月,沪遵集团与云南东冠建筑共同合资成立怒江州贡山沪遵怒放浦江独龙江建筑劳务有限公司,实现转移就业与就近就业并轨制运作,提亮“怒放浦江”劳务品牌。浦东新区人社部门挖掘更多岗位资源,结合怒江劳动者的技能特点,联动建筑、物流、现代服务等行业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就业基地”,分别和京东物流、清美集团签约合作,实现“人岗精准匹配”。

  “怒放浦江”正加大技能人才前瞻性培养力度。目前已为怒江职业技术学院捐赠价值20万元的无人机设备,开设建设行业无人机勘测专业,顺应低空经济发展趋势为当地培育未来人才助力。

  “怒放浦江”正带动更多人实现精准就业。今年,浦东新区成立了“怒放浦江”临港综合大队,各大队下设立专业作业中队、小队及班组。以专业作业班组形式为建设劳务专委会会员单位服务,实现就业。同时,在集中输出数量较多的村里设置劳务经纪人,配合当地开展劳务经纪人的培训,由劳务经纪人开展就业宣传工作,带动更多的人进入“怒放浦江”就业体系实现精准就业。

  “怒放浦江”正健全帮扶体系。浦东-怒江两地联动,开展政企合作,为在沪务工产业工人家庭开展教育帮扶、助学帮扶。为夫妻双方在沪就业人员子女提供助学帮扶,资助其从小学到大学的学费,促进其能稳定就业。

  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163名怒江籍劳动者通过协作机制在浦东实现稳定就业。同时,浦东新区结合怒江当地实际情况,联合开展咖啡、茶艺、汽车维修等多领域技能培训,通过“振华班”“三甲港班”等多种方式开展校企合作,持续打造上海市特色劳务品牌“怒放浦江”,致力于培育建筑业现代产业工人。

  江山阻隔,以心为桥。在上海打拼的仕友普曾多次往返这条东西部劳务协作的“丝绸之路”上,编织着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梦想。“家里爸妈老了,还有一双儿女,时不时牵挂着要回去看看”,仕友普说,目前自己正在参加劳务经纪人培训,不远的将来他会在“家门口”开展宣导培训,“继续做好怒放浦江的老员工,带动更多人”。

【怒放浦江】2024.2.26浦东点对点 就业“大篷车”开进大理6.jpg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