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火爆排到2031年!入学即入职,毕业即上岗,60000多名海洋装备工逐梦深蓝
发布时间:2025-09-11 10:19
在3000公里外的云南临沧技师学院,很多十七八的少年都有个梦: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得益于沪滇劳务协作,在过去几年里,从这里出发的飞机、列车、大巴载着更多的临沧年轻人,背起行囊,通往下一站:上海。他们走进崇明“世界级海洋装备岛”——长兴岛,成长为“崇明海洋装备工”,用技能照亮前程。
长兴岛聚集了江南造船、振华重工、沪东中华、中远海运等四大海装企业和70多家船配企业。在这里,中国人自己的航母、海上作业平台、海底机器人从长兴岛走向深蓝。在海洋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中,长兴岛海洋装备企业的产值正逐年增长,2025年,长兴海洋装备产业规模力争达到1000亿元,企业在建和手持订单量排到2031年。
每年,崇明海装企业都有上千人的用工需求,主要集中在生产制造类(装配工、钳工、电工、管工、电焊工)、工程技术类(船舶设计工程师、电气工程师、暖通设计师)、质量安全类(质量检验员、安全员)、科研创新类(博士后、科研秘书)等岗位。
据统计,崇明海装企业中一线工人数从2022年的5万多人增长到2025年的6万多人,人员数量总体呈现逐年稳步增长态势,增长率达22%,为崇明海装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更多新鲜血液和创新活力。
01 供需对接破解结构性矛盾:为6万多名劳动者开辟蓝色经济就业通道
自2018年崇明、临沧两地结对帮扶以来,两地人社部门积极推进东西部劳务协作发展,针对崇明大型海装企业用工需求,打造“崇明海洋装备工”劳务品牌,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为临沧籍劳动者开辟了一条通往崇明海装企业的宽广道路。如今,长兴岛上的江南造船、沪东中华、振华重工等企业,已经汇聚了超过两千名来自临沧的劳动者。
一手牵着企业,一手牵着求职者。崇明区人社局通过赴云南、湖南、陕西等地驻点招聘、直播带岗、参与春季招聘会等多种形式,加强用工信息对接,促进精准供需匹配,开展劳务品牌从业人员就业推荐活动,将海量的就业信息与岗位机会直接送达劳动者手中。2018年以来,崇明区人社局累计组织参与322场招聘活动,截至目前,四大央企共有6万多名一线海装工投身于海装事业。
六年前,傣族小伙俸春林乘着劳务协作的春风离开家乡临沧,在振华长兴分公司开始了新的生活。公司安排了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一对一”带教。他的导师是全国劳模、2017年带队完成了港珠澳大桥最终接头焊接的高级技师魏钧。在导师的帮助带领下,俸春林的焊接技术得到长足的进步,2020年,俸春林获得了“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三等奖。今年,俸春林被公司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对象进行申报。
近年来,崇明区人社局持续发力促进东西部劳务协作,越来越多的“俸春林”走出大山,来到崇明,打拼增收,实现高质量就业。“俸春林家原来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初中辍学后打工赚钱,又回到技校上学,当时就觉得这个孩子比较上进,很触动我,就想一定要把他带好。”技能大师魏钧表示,在带教过程中一直都很注重引导年轻员工进行职业规划,“我们按照人才梯队建设把他们纳入重点培养对象,尽量把每个年轻人都带好”。
把人招过来,更要让人留下来。人社部门和用工企业主动沟通对接,精准服务,让异乡人也能被温暖治愈。崇明区就促中心副主任张峻峰介绍,两地人社部门共同探索搭建服务平台,在长兴设立“临沧?崇明海洋装备工”服务之家,服务平台由临沧国投集团负责建设管理,建立双向服务工作机制,实现海装企业和务工人员两端服务,既保障重点企业用工又稳定临沧来沪劳动者就业规模。
“想让他们回娘家坐坐,有什么烦心事、劳动纠纷都可以在这里解决”,张峻峰表示,人社部门还结合海装企业“安心工程”等项目,排摸岗位,帮助来崇劳动者的家属解决就业问题;提供“点对点”返岗、春节慰问等服务保障工作。
从摸排企业用工需求、赴当地一线推送岗位,到提供更贴心的就业服务,崇明区人社局正不断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让春风吹拂3000公里外。
02 从“实习+就业”到“直招+就业”再升级:为全链路培养人才夯实基础
崇明区人社局牵线临沧技师学院、临沧农校、临沧职业学院与江南造船、沪东中华、振华重工建立“实习+就业”培养模式,自2019年校企合作以来,培养了14批,共计986人进入振华长兴分公司,正式入职292人,进一步擦亮“崇明海洋装备工”劳务品牌。
黄绍金从临沧技师学院汽修专业毕业时,略显迷茫。幸运的是,校企合作这一桥梁,为他这样的青年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他现在是振华的排线工,“最初只是想来实习,环境不错、待遇稳定,交完社保每个月还有7000多元,就决定留下了”,黄绍金腼腆地说,上海的薪资水平更高、福利更优,享有探亲假等弹性休假制度,“打算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争取更多职业发展机会”。
像黄绍金这样通过校企合作从临沧技师学校来到振华的青年还有很多。柱学军在振华实习并入职后,一直在一线锻炼,性格开朗、擅长沟通的他从最初的排线工选聘成为国际项目安全管理员。从六年前那个懵懂无知的小伙子,到如今能够从容应对多国码头环境、自然风险及交叉作业等交付工作。他说,自己打算继续深耕安全管理领域,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去年成家了,妻子也在振华长兴分公司从事仓库管理工作,每个月出175元房费就能住振华的夫妻房”。
在持续推进并扩大校企合作范围的基础上,2023年,两地人社部门试点引入崇明职业学校——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创新开展校校企合作。由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面向临沧初中学校定点招生,对标振华重工需求,开展定向式培养,精准配送输入技能人才,实现学习、实习和成功就业无缝街接。
从“实习+就业”,直接升级成“直招+就业”。崇明区就促中心副主任张峻峰表示,2023年共有7名临沧籍学生到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长兴校区)学习,“随着试点成功,名额供不应求,2024年又招收了22名临沧籍学生就读振华班,今年计划再招30名临沧籍学生就读振华班,名额也早已被预定”。
今年5月,在沪滇两地人社部门的共同推动下,临沧?崇明海洋装备工培养基地在临沧技师学院正式揭牌。基地采用企业出标准、学校配课程、政府保输送的三方协同模式,首期开设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焊接技术与工程两个“海装人才振华订单班”,85名学员的培训方案完全参照振华重工岗位能力矩阵制定。
“想学一门手艺”“靠手艺吃饭”是很多学生选择“海装人才振华订单班”最朴素的理由。“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的订单式培养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零距离衔接,学生们纷纷感慨,入学即入职,毕业即上岗。
此外,为了满足海装企业技能提升等需求,崇明区人社局试点劳务协作定向培训。今年3月,上海市首个聚焦东西部劳务协作的跨区域定向培训班在昆明正式开班,对37名拟录用电工岗位员工开展6天岗前集训,实现“招聘即培训、结业即上岗”的无缝衔接。
03 产教融合长效机制的可持续: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可复制的“山海样板”
向海而兴,逐梦深蓝。随着海洋科技创新的深入,长兴岛正打造海洋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产研融合的“海洋科技岛”,也对企业的人才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截至目前,四大海洋装备企业中高级工及以上技能人才8600余人。
这还远远不够。像振华重工这类重型制造企业,几大核心工种都与钢铁有关并形成产业链。“对钢铁进行机器加工,对应机加工工种;把一块块钢板拼起来,对应冷作钣金工;拼好后需要把钢板连起来,对应焊工;焊接组装好后电工把‘内部神经网络’排好、接好,还有电气工程师进行调试……”振华长兴分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周井华如数家珍,其中约10%都是焊工,技术标准最为严苛,“首先检测外观有没有问题(VT),第二是使用特定药水检测表面有没有裂纹(MT),第三是内部类似‘B超体检’检测有没有缺陷(UT),最后是用X射线由内到外检测(RT)”。
企业的需求是实实在在的。“一是这几年订单一直在增加,目前我们用工体量1.35万人,其中海装工约1万人,近三年每年将招收1200个自主管理的本工;二是逐步调整产业工人的人员结构,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技术型、知识型转变,以适应行业发展趋势。”周井华介绍,正逐步加大和中西部职业院校合作,开设冠名班和振华班,“企业需要的人才自己来培养,和企业文化会更契合,人员稳定性会更好”。
据悉,“海装人才振华订单班”采用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弹性学制,闭环培养,构建产教融合生态,目前有“2.5+0.5N”“1.5+1.5N”模式,定向培养吊桥调试工、电焊工、机器人操作工等“现场工程师”。
以“2.5+0.5N”模式为例,学生前两年半在校夯实理论基础,后面半年在企业强化实操能力,将崇明的产业资源与临沧的人力资源有效衔接,学员通过结业考核后可直接进入振华长兴分公司工作。企业全程参与联合招生面试、课程体系开发、实训基地建设、技能等级认证、就业质量跟踪等各个环节,形成实训、认证、就业的完整闭环。
崇明、临沧两地正探索推进校厂融合的现代学徒制改革。依托振华重工长兴岛生产基地,打造“海洋装备工”培养示范基地,实现教室与车间相邻、教学与生产同步的实景化培养,使学员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完成技能淬炼,最终形成“入学即入职、毕业即上岗”的产教融合长效机制。
走在振华重工的制造车间里,大型机械臂来回作业、金属切割声呲呲作响、焊接白光炫目……焊工出身并在振华工作十八年的技能大师魏钧对各类焊接炉火纯青,他说,一个电焊工从学徒工到真正能单独操作,培养成本大约十几二十万,在所有工种里是最高的。
“我们的焊缝不仅要外观美观,质量也要符合各项检测标准,大型的外观规整的用全自动焊接和半自动焊接,小型的构造比较复杂的靠全手工焊接”,他不时走到操作台前亲自示范,现场带教。魏钧总结的“十步焊接法”在企业内部得到广泛推广,在工期进度和耗材方面,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约350万元。
据悉,振华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覆盖了电焊工、钳工、起重工、车工等13个工种,经人社部门和中交集团备案后,企业内部通过等级考核和评价认定来培养高技能人才。“我们形成了一套以职级晋升为主线,其他福利、待遇同步激励的人才培养体系”,振华长兴分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周井华表示,企业内部设立管理(M)序列、专业(P)序列、项目(PM)序列、技能(S)序列,“其中,崇明海洋装备工属于技能(S)序列,设立S1-S9职级,明确技能人才职业晋升路径”。
“我们探索‘上海总部+云南基地’的模式,重点开发焊工、电工等核心工种的技能岗位,通过社会招录、校企合作、校校企合作等多渠道扩大就业规模,持续提升‘崇明海洋装备工’品牌的市场认可度和就业竞争力。”崇明区就促中心副主任张峻峰表示。
千帆竞渡,东出深蓝。在我国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以“新”提质的转型路上,“崇明海洋装备工”劳务品牌的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和品牌化运营,为更多追梦青年架起通往东海之滨的彩虹桥,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可复制的“山海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