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经济“秀”出来,1600多位妈妈居家带娃、接单搞钱两不误

发布时间:2025-09-12 09:55
  

 

 

 

 

 

 

 

  

  小小绣花针,改变千万家。从云南小山村里的一张张绣花片,到国际市场上深受人们青睐的一件件民族非遗产品,东华大学毕业的服装设计师靳英丽没想到,十多年前的爱心善举所获赠的绣花民族服装,成为自己创业的契机,更是改变了云南红河、金平、绿春等地数千名女性的命运。

  “长宁绣娘”劳务品牌是依托沪滇劳务协作机制,在上海、云南两地人社部门的支持下,由上海长宁华恩爱心志愿服务社结合上海时尚绣品消费需求和云南哈尼族、彝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特有的刺绣技法,创新打造的劳务品牌。品牌坚持“用技法传承千年美学,延续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通过“上海穆驰华恩团队创新设计+云南劳动者家门口刺绣增收”的创新合作方式,圆了大山深处数千名绣娘的劳动增收、脱贫致富之梦。

  截至目前,“长宁绣娘”共辐射云南96个村、27个少数民族,先后成立了哈尼族、彝族、苗族、布依族、畲族等14个民族刺绣合作社,培育4个网销大户,带动1611位绣娘就业;通过“一带十”传帮带等技能培训模式,辐射17000多名绣娘,间接创造就业增收机会。

  01 居家接单灵活就业:点亮一个母亲,温暖一个家庭

  2012年,作为华恩爱心志愿服务社负责人的靳英丽带领团队赴云南进行爱心帮扶,被当地48名留守儿童深深触动,随即捐赠2万元帮助他们改善校舍。连续三年捐赠后,当地学校为表示感谢,委托多位贫困学生母亲代表给爱心团赠送了绣花民族服装。靳英丽深受绣花图案启发,将传统刺绣与现代设计结合,创立“长宁绣娘”劳务品牌,开启披荆斩棘的创业之路。

  2018年,靳英丽在长宁成立绣娘大联盟,入选长宁区人社局《创业琅琊榜》,在人社等部门帮助下,组织沪滇帮扶绣娘展,并参加“2018一带一路名品展”。2020年,靳英丽代表上海参加第四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最终《小小绣花针,改变千百家》爱心绣娘项目荣获第四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创业扶贫专项赛二等奖。

  凭借服装设计师独有的审美美感和创业者灵敏的市场嗅觉,靳英丽将滇绣绣花图案移植到绣花包上,打入市场,一经推出便吸引了诸多客户订单。靳英丽介绍,“长宁绣娘”的盈利模式为“绣娘个体创业+合作社+公司+进出口贸易”,“我们以国家战略为支撑,上海设计中心对接市场需求,云南绣娘合作社负责刺绣半成品制作,实现‘创意-生产-销售’产业链分工,把云南小山村里的绣片,经过加工符合市场需求后推广到国际市场,实现绣娘增收”。

  在云南红河州元阳县攀枝花乡马老贺村,靳英丽和村民李世芬一见如故。李世芬多才多艺能织善绣,但正在为绣品的销路发愁,她经常背着背篓翻山越岭赶场卖刺绣襁褓。在各部门支持下,靳英丽联合当地成立了第一个猛弄民族刺绣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已设立两个传承站,发展社员220人,有彝绣营销大户4户,营销员10人,业余从业者超过6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0多人已脱贫。李世芬等佼佼者被评为“元阳县刺绣女能手”,每年增收超过2万元,现在已是管理200多位绣娘的绣娘合作社领头人,李世芬女儿也接班成为新一轮的刺绣非遗传承人。

  来自云南绿春县的白苗优家里有三个小孩,老大因患小儿麻痹治疗费用较大,另外两个孩子正在读书,丈夫常年患病,家里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在“长宁绣娘”劳务品牌的带动下,2019年,吃苦耐劳、善良勇敢的白苗优成了绿春坡头村的绣娘领头人,在家门口灵活就业、接单创收,解了家中燃眉之急。品牌持续推动代际观念转变,后来白苗优女儿来到上海长宁区夜校学习美容美甲技能,目前已在绿春县开店创业。

  点亮一个母亲,温暖一个家庭。近年来,随着两地“沪滇帮扶绣娘大联盟”“云秀车间”的陆续开启,“长宁绣娘”劳务品牌帮助了无数个像李世芬、白苗优这样的家庭。“李世芬、白苗优是跟着我们品牌先富起来的绣娘,在家门口灵活就业,她们有余力照顾家庭、经济上创收了、家里盖了新房”,靳英丽表示,一方面,通过刺绣增收之后,有的绣娘当选了村里、红河州、甚至云南省的妇女代表,“女性通过自己的双手劳动实现增收后,有了更广阔的一片天地,改变了她们对美的追求,美美与共”;另一方面,一个母亲能在当地就业,就能减少一个留守儿童,增加一份收入,幸福一个家庭,“唱着歌绣着花,背着孩子养着家,这就是我们最美的乡村生活”。

  02 绣娘大联盟培训大比拼:“指尖艺术”里的“指尖经济”

  十多年来,靳英丽带领团队远赴云南17次为绣娘传授刺绣技艺、流行趋势等技能。“我们通过绣娘大联盟培训比拼活动,绣得又快又好的绣娘,挣得多,还有机会来上海培训学习开眼界”,靳英丽表示,目前“长宁绣娘”品牌运营主要依靠每个合作社的绣娘领头人,大多都是业务骨干,年龄在50岁左右,“她们上有老下有小,很少会离开村子去外面务工,通过她们来带动更多的绣娘,把上海的产品研发和设计思路,通过技能培训落地到云南,绣片绣好后回到上海进行提取加工,形成产业链。”

  据悉,根据品牌管理实际需求,“长宁绣娘”的技能等级分为:金牌绣娘、高级绣娘、中级绣娘、优秀绣娘。以金牌绣娘为例,除了绣片干净整洁、线条流畅、配色精准、针法工整以外,还需要具备独立开发绣片的能力,每年需提交4个原创绣片,设计图稿还原度需达95%以上等。“金牌绣娘单片绣品价值大约500元,如有原创绣片被采纳加工成产品拍卖成功后,每个绣片最高奖励1000元,拍卖收益另计”,华恩爱心志愿服务社负责绣娘技能培训的张子欣表示,培训团队会根据提交上来的绣片是否能融入产品进行二次创作进行评估,后续也将逐步探索建立“技能+设计”双维度评价机制,促进传统手工艺与市场需求对接。

  张子欣表示,通过绣娘大比拼等技能培训活动,绣娘的技能相较十年前提升明显,“前期我们更加注重操作规范的培训,比如做绣片之前要求绣娘洗手,穿针引线时线头不能放嘴里,绣片白底花型要用胶水定型不能用米糊挂浆等,保证绣片干净整洁不会发霉;后期我们会聚焦技法提升,比如根据不同布料材质培训不同绣法、配色技巧、流行趋势、主观创作审美意识等”。

  “指尖艺术”里孕育了“指尖经济”。经过十余年的赴滇技能培训,云南当地在家里“背着娃绣着花”的人越来越多,“根据近三年技能培训信息统计,25-38岁刚生过孩子不方便出来打工、需要居家照顾孩子的女性比例上升了30%,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尝试直播带货,目前培育了4位云南网红博主,拓展了增收形式和渠道。”张子欣说道。

  03 自我造血的可持续模式:圆了数千名绣娘的脱贫致富之梦

  近年来,“长宁绣娘”劳务品牌研发团队以56个民族图腾设计为基础,结合00后设计理念,贴合年轻人审美需求,开发创新培训课程,探索AI技术与刺绣融合,与东华大学服装设计学院开展设计联动,通过比赛、走秀等活动,推动传统刺绣融入年轻时尚审美。自2015年起,每年在上海、云南两地开展“骨干绣娘培训班”,累计培训建档立卡户3000人、绣娘致富带头人138人、乡村振兴带头人300人。

  据悉,“长宁绣娘”正逐年强化花型知识产权保护,注册56个民族的刺绣花型,完善品牌手册与标准化体系,形成“设计-生产-品牌”闭环。目前,产品入驻76个驻沪领事馆,获得南非、智利、阿布扎比等国家订单销量,并通过“一带一路”项目展示中国刺绣文化。

  在设计方面,引入极简、低调、奢华的现代审美风格,提取云南绣片的传统元素进行重组创新。在刺绣生产方面,打造“一村一名片”,比如云南金平县绣娘以绣蝴蝶为主、绿春县绣娘主绣绿颜色绣片、傈僳族绣娘主绣藏蓝色绣片、独龙族绣娘主攻织布等。在品牌建设方面,深耕民族特色与国际时尚结合;建立线上平台,推广订单式培训与精准营销;借助香港门店辐射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展会;与茶业、时尚品牌联动,开发伴手礼、高定产品。

  华恩爱心志愿服务社民族绣片时尚设计总监杜宇表示,“长宁绣娘”具有非遗IP的独特性、民族性,兼具手工质感和温度,相比机绣,绣娘的个性化创作更具稀缺性,符合上海消费者对非遗文化、定制化产品的兴趣;“同时也面临产量低、难以满足批量化合作需求,传统色彩浓烈、纹样繁杂、与主流简约审美有一定差距等困境”。

  正因为此,“我们通过对接设计师、买手、品牌自有渠道,根据国际流行趋势开展订单式培训,定期组织绣娘赴沪培训研学等,提升绣娘对市场需求的理解”,杜宇介绍,品牌运营团队联合中央美院等专业力量研究云南传统花型与法绣、布鲁塞尔绣等国际化工艺融合,推动品牌深化发展;与东华大学合作研发AI设计工具,优化绣片与服饰的适配性,通过建立绣片素材库+AI技术,实现个性化定制和虚拟展示。

  十多年来,一个自我造血的可持续模式逐渐形成:从面料、辅料、设计、成品到展会、宣传、走秀、销售……绣娘们在家门口增收致富。目前,“长宁绣娘”在云南带动了一个个特色产业项目落地,绿春县、元阳县等地都打造了文旅产业特色小镇。“长宁绣娘”在云南石林建立生产车间,引入机械化流水线,实现规模化生产,开展绣品衍生品加工生产,承接绣品周边订单,年销售额达380万元,吸纳绣娘的丈夫、子女100多人就业,解决绣娘的家庭就业问题。

  一根针,一件事,一束光。云南绣娘一针一线的精美针脚,孕育了生命更孕育了脱贫攻坚事业;靳英丽十余年挥洒在上海、云南往返途上的青春,化作了留守儿童渴望泪光中的万家星火。

【长宁绣娘劳务品牌】绣娘来沪课程培训照片记录.jpg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