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能做什么?上海崇明用“就业圈”跑出民生加速度

发布时间:2025-09-25 09:47
  

 

 

 

 

 

  

  15分钟能做什么?在崇明,这短短一刻钟正在被赋予新的民生重量,它足以让求职者在社区招聘栏前找到希望,让维权者意外收获职业转机。如今,20个标准化就业服务站如同星火般点亮18个乡镇,将就业服务转化为可触摸的生活温度。这里有小陈扫码直通企业的指尖轻触、小朱维权现场收到的岗位推荐……这些碎片化的幸福瞬间,共同拼贴出崇明15分钟就业服务圈的民生答卷。

  服务网络:从“有”到“优”的渐进突破

  “以前找工作要跑大半个岛,现在家门口就能解决难题。”陈家镇就业服务站为高校毕业生小陈量身定制了职业发展方案——不仅匹配到合适的平面设计岗位,还通过求职能力提升课程帮助他快速适应职场。

  小陈的经历并非个例,而是崇明就业服务持续优化的缩影。这一转变始于对基层痛点的精准识别,针对偏远乡镇资源分散、信息滞后等问题,崇明通过阶段性建设与动态调整,逐步形成覆盖全区的20个标准化就业服务站。

  基础服务功能如政策咨询、岗位对接率先落地;随着服务深化,工作模式逐渐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发现”,通过“一人一策”精准帮扶,为不同群体定制个性化方案。与此同时,区就业促进中心根据基层反馈,推出“点单式”下沉服务,将职业指导、创业扶持等资源精准输送到基层一线。

  今年以来,崇明全区站点已累计举办188场多元化活动,包含92场招聘会、57场政策宣讲,11场职业指导、以及涵盖创业沙龙、创业扶持等活动在内的39场专项服务。这种立体化服务网络让就业支持变得可感可知:村民老张通过扫码公众号就能获得岗位信息,省去了往返奔波的辛苦;服务站运用精准画像分析发现小王的咖啡师潜质,迅速完成人岗匹配;更有像小朱这样的劳动者,在劳动维权现场同步获得就业指导,实现权益保障与职业发展的无缝衔接。这些案例背后,是服务标准从“完成覆盖”到“提升效能”的持续校准,让“家门口的好服务”成为现实。

  服务能力:从“能”到“专”的持续提升

  “以往面对陌生政策难免忐忑,如今在为群众答疑解惑时更有底气了。”这番感悟折射出基层站点服务能力提升行动的实际成效。这种转变始于一系列“接地气”的专项培训。区就业促进中心采用“政策解读+案例分析”的培训方式,组织业务骨干深入各基层站点开展实操指导。每个案例都来自实际工作,每个环节都紧扣群众需求,确保培训不走过场。为了巩固培训成效,崇明区就业促进中心还建立起“乡镇吹哨、部门报到”的快速响应机制,让政策咨询不再有“空窗期”。在“提质增效?暖心服务”专项培训中,市级专家聚焦就业服务全流程,通过系统化教学帮助50名一线工作人员掌握核心技能。

  值得称道的是,培训还特邀区外优秀站点分享建设经验,这些“现成的经验模板”让参训的小施直言:“服务群众时少走了很多弯路,效率明显提高。”能力提升的成效不仅体现在日常服务中,更在专业赛事中得到验证。参加上海市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职业指导师项目的黄老师表示:“赛前的专题培训和模块化辅导,让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实现了突破。这场赛事不仅是检验,更是一个新的起点。”

  如今,群众最直接的感受是:窗口的咨询服务不再是泛泛而谈,而是能根据我的实际情况给出精准建议。从“能办事”到“办成事”,再到“办好事”,服务能力的持续升级,让群众真实感受到兼具温度与精度的优质服务。

  服务管理:从“管”到“治”的探索实践

  走进任何一家服务站,规范有序的服务场景已成为常态。墙上张贴着清晰的服务流程图,窗口摆放着触手可及的政策指南,工作人员熟练地为群众办理业务。这些变化并非偶然,而是服务管理模式升级的直观体现。

  “我们为每位服务对象建立了完整的档案,从个人简历到服务记录,从活动照片到需求反馈,所有材料都分类归档,再也不会出现资料丢失的情况。”某就业服务站负责人的介绍,道出了服务管理升级的核心——通过标准化与人性化的结合,让服务既规范又温暖。

  这种改变得益于区就促中心推行的飞行指导机制。业务骨干定期下沉站点,通过流程复盘和即时反馈,动态优化服务细节。本年度已针对性优化16项服务流程,就像给服务质量装上了精细的过滤网。长期失业的老张对此深有体会。当他提出技能培训需求时,工作人员不仅当场对接,还会把服务过程详细记录在案。从需求登记到服务跟进,再到效果评估,每个环节都有据可查。在随机调阅档案时,指导人员会针对性核实:“上次承诺的培训推荐落实了吗?”这样的精准回访已覆盖65人次,确保每项承诺都有回音。

  更值得关注的是沉浸式驻点调研。“只有自己走一遍流程,才能真正发现群众的不便之处。”调研人员以普通办事群众的视角,全程体验服务流程。从咨询问题到填写表格,从政策解答到材料提交,甚至发现门口缺少指引标识这样的细节都会被记录下来,纳入优化清单。

  “用户视角”的调研方式,使得服务标准从墙上的制度条文真正转化为工作人员的职业习惯。管理到治理的转变不是简单的概念更新,而是通过持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的良性循环。当规范化服务逐步内化为职业自觉,基层服务的精准度和群众满意度都将得到实质性提升。

  15分钟,既是空间上的服务半径,更是心灵上的抵达距离。当小陈的设计作品获得企业认可,当老张的职业证书转化为家庭增收,这些具象化的幸福瞬间,无声诉说着就业服务圈如何将政策语言转化为人生叙事。站在新起点,崇明人社正以圈为笔,在民生画卷上持续书写:“让每个15分钟都成为改变命运的契机,让每份民生期待都能在方寸之间找到回响。”(崇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50922 15分钟能做什么?崇明用“就业圈”跑出民生加速度7.png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