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家企业、1142个岗位需求汇聚崇明万达,看这场金秋招聘会如何破圈
          
         
 
         
        发布时间:2025-11-04 11:09 
        



金秋十月,崇明万达广场A区广场化身为一片涌动的人才蓝海。111家企业的招聘展位、1142个岗位需求信息依次排开,共同串联起一条“机遇长廊”——2025年崇明区金秋招聘月暨高校毕业生秋季招聘会在此盛大启幕。本次活动巧妙突破了传统招聘的场域限制,通过场景重构焕发出显著的“破圈”效应。在商业活力与公共服务的交汇处,一幅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共同成长的新篇章正徐徐展开。
场景破圈:公共服务与商业空间的双向赋能
“孩子明年就要毕业,一直担心他缺乏职场经验。今天在商场偶遇招聘会,这种轻松的氛围让他能更直观地了解就业形势。”市民沈女士带着孩子,在多个企业展位前驻足交流。本次招聘活动依托“月月‘职’达”服务品牌的集聚效应,将传统招聘场景有机嵌入周末商业消费的高峰时段,实现了就业服务与城市商业空间的深度融合,形成多方共赢的良性循环:商圈借助招聘吸引客流,企业高效触达目标人群,求职者则在休闲场景中完成职业探索与初步对接。
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崇明区就业促进中心提前组织专员走访重点企业,系统梳理用工需求,并为23家无法现场参与的企业特别推出代理招聘服务。区就促中心主任杜松兵对此强调:“这不仅是简单的场地共享,而是涵盖需求调研、现场对接与后续跟踪的全流程协同。”这种深度的协作机制,在延续传统招聘核心功能的同时,通过场景融合与流程优化,同步提升了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企业招聘的精准度,以及求职者的参与体验。
服务升级:多维度矩阵构建就业服务新生态
招聘会现场,崇明区就促中心职业介绍科科长赵晶格外忙碌。当她遇到因专业冷门而陷入求职迷茫的硕士毕业生小张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咨询解答,而是主动陪同她对接了三家企业,并协助完成了简历投递,用行动化解了求职者的焦虑。
这样的服务精神同样延伸至各个乡镇。就业服务专员们积极响应,有序组织区域内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精准参与招聘活动,小赵便在陈家镇就业服务站工作人员的全程陪同下,顺利向两家心仪企业投出了简历。
以招聘主会场为核心枢纽,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就业服务矩阵正在逐步成形,有力推动了就业服务与政策落地的深度融合。在职业指导专区,“一对一精准诊断”的模式深受求职者欢迎。专家不仅提供简历优化、面试技巧等实用辅导,更通过科学的职业兴趣测评,帮助求职者规划出更具可持续性的职业发展路径。相邻的创业指导专区则通过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和分步骤的案例演示,将崇明区创业补贴的申请条件、审批流程等关键环节具象化呈现,降低了创业者的认知门槛。政策宣传专区充分展现出跨部门协同的优势,区人社局联合社保中心、人才中心等单位组成复合型政策咨询团队。刚从外地来到崇明的张先生对此深有感触:“原来需要多头奔波咨询的社保转移、技能补贴问题,现在在招聘会现场就能获得关联解答与全程指导。”“立体化”的服务模式,既有效解决了当前的就业需求,又系统性地打通了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标志着区域就业服务从“人找服务”向“服务找人”的深层次转型。
产业洞察:岗位结构映射区域发展新坐标
现场多元的岗位需求,清晰地传递出产业变革的脉动。在制造业领域,振华重工等龙头企业释放的人工智能工程师、智能制造等新兴岗位,不仅凸显了崇明区在海洋装备制造领域的集群优势,更揭示了传统产业向高端化跃迁的路径。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技术工种与精密制造人才需求的“双增长”现象,恰恰印证了产业链“基础层夯实”与“创新层突破”的协同发展逻辑。
一位新材料企业的HR坦言:“从车间技工到研发专家,产业升级的每个环节都在呼唤专业人才。”现代服务业领域展现出多维度拓展态势:金融机构服务网络逐步向郊区延伸、直播经济与传统企业深度融合、物流配送需求随电商发展持续扩容,共同勾勒出服务业态的革新图景。“我曾在外打拼两年,如今更想回到崇明发展”,市民夏女士表示,“当我看到传统企业招聘直播专员,这种跨界融合为我们创造了全新的职业机遇。”生态产业领域的发展与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的定位高度契合。康养服务岗位的增设呼应人口老龄化趋势,智慧农业技术人才需求激增彰显科技赋能农业的决心,而“农业+文旅”融合催生的新型岗位,则成为连接第一、第三产业的创新纽带。95后求职者小周对某生态农场的技术岗位表现出浓厚兴趣:“这个岗位既符合我的专业背景,又能对接乡村振兴的时代机遇。”
据统计,本次招聘会技术型岗位占比突破40%,清晰地标定了区域产业的发展坐标——崇明正以先进制造为引擎、现代服务为支撑、生态经济为特色,构建三位一体的高质量发展格局。产业升级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象化为智能设备的精密调试、直播间的商业变革、智慧农田的技术实践,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在时代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
当最后一位求职者带着签约意向离开展位,这场活动留下的不仅是453份就业意向,更是公共就业服务在理念、场景与模式上实现系统性重塑的有力印证。拥抱商圈、深入社区,服务变得触手可及;构建矩阵、协同部门,政策实现了精准滴灌;对接产业、洞察趋势,人才与区域发展实现了同频共振。崇明正以这样务实而创新的实践,通过打通就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最先一公里”铺设出一条坚实的起跑线。(崇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