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日记:2020年3月21日
朱耀国,3月21日。作为一名老党员,有幸参加市人社局第五批支援疫情防控一线工作,时间已来到第六天,在平凡的值守岗位上,在和居委干部的协同工作中,总有些事情让我感动。
我和周妍然值守的岗位是定海街道东白林寺居委会的隆昌路468弄弄口,主要任务是为已预约口罩的居民发放口罩购买凭证,同时协助对进入小区人员测体温、外来返沪人员登记等工作。 在平凡忙碌的工作中,切身感受社区管理的任务繁杂和社区工作者的敬业奉献。分享两个工作感受吧!
1、“在岗一分钟,奉献六十秒”。在与居委葛书记的共同值守中,看到了社会治理最基层的第一责任人的觉悟与担当,无论是高风险地区人员返沪隔离安排,还是居民琐碎的家庭矛盾,书记总是挺在最前,主动出击联系各方、费尽口舌直到妥善处置为止,他总有忙不完的事。我在志愿者岗位上,就想“我多上岗一分钟,就是为居委干部争取六十秒”,所以我始终坚持“一岗到底,中途无休”。
2、“进入双面烧烤模式” 。由于近期太阳比较热情,而我们志愿者值守岗位是露天作业,一张桌子、两个椅子、上千户居民的口罩预约登记表和购买单,完全沐浴在阳光下。经常是上午正面烤,下午背后烤,虽然带了口罩、帽子和太阳镜,脸上还是火辣辣的。尽管工作条件比较艰苦,我们仍乐观以对,戏称"双面烧烤也难不倒我们”,为的就是不辱使命,服务群众。
明天是我作为志愿者社区顶岗的最后一天,我将善始善终,认真完成工作任务,为取得抗击疫情最终胜利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李莹君,3月21日,志愿顶岗第六天。我参加抗疫顶岗工作的地方是在华忻坊,位于杨浦区大桥街道杨树浦路1991弄,建于1921年,这里大概有1600多户人家,无物业,属于开放式二级旧里,目前正在进行旧改。这里大概一半人是外来人口,人口密度较大,厨卫都是共用的,很难做到绝对的隔离,因此抗疫工作非常艰巨。在报名参加顶岗任务的时候我脑海里想象的都是那种封闭式小区的抗疫情景,没想到是这样一片具有老上海特色的二级旧里社区,看到那一排排弄堂,心里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我这是第一次这么靠近上海的老弄堂,这跟我和我的祖国(夺冠)里的画面真的很像,每天早上去居委报道跟弄堂里的叔叔阿姨们问个早安,不要太有腔调~紧张的是,我发现有几个叔叔阿姨竟然没戴口罩,需要居委金书记哄好一会才肯把口罩戴上,不得不说咱们书记哄老小孩确实有一套,我要向书记努力学习。我今天上午主要是发放口罩预约单,从九点开始居民陆陆续续都来领单子了,有的人一报序号我就找到了,然后叮嘱他们周一去平凉路国定药房购买,有一部分居民记不清序号了,只好根据地址和姓名慢慢找一下,同时安抚他们不要着急,发了几份之后就得心应手了,得到居民的认可,心里暖暖的。上午一共发出了五十几份预约单,小有成就感。上午还有两位返沪人员主动来登记,一位是江苏淮安回来的,他不记得车牌号了,觉得没必要写,我和主任一起劝说,最终得到了居民的理解,打电话确认了车牌号,登记完我提醒他申请随申码,他说不会操作,我跟他讲解了如何申请,最后居民终于操作成功,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此时此刻我也更加理解社区工作,其中的繁琐更需要耐心和认真。另一位居民是从四川达州回来的,因为经过机场,心里有点紧张,我请来书记,同居民一起做了沟通,做好书面和网上登记,叮嘱他一定要做好自我隔离,一天两次测温,书记同时也拍下了他的航班号,估计是要做进一步的核实工作。下午我是到弄堂口承担测温工作,因为进进出出有一部分是弄堂里退休的叔叔阿姨,他们是出去散步的,有时候散步一会就回来了,我还要上前测温,他们跟我开玩笑说这一下午四五次总归有了,绝对绝对安全了,我只好向他们说声抱歉,他们和蔼地安慰我说:“没事,你在我们这里待久了就好了,你看小徐都练出火眼金睛了。”我旁边的徐老师已经在那当志愿者一个多月了,佩服。连续在这工作了几天,已经找到了工作的规律和小窍门,比如什么站姿可以能坚持久一些,怎么跟居民说话可以让对方更容易接受,顶岗工作还在继续,我也喜欢上了这个地方这些人,我将继续站好岗,同社区同志们一起,为抗击疫情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